工作人员正在对电网进行数据分析。 ■记者 董一鸣/摄
在城市的能源脉络中,一股看不见的智能电流正悄然涌动。它并非来自传统的发电厂,而是源自一个智慧的“云端大脑”——京能虚拟电厂。
在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这种新型电力系统运营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能源行业的格局。京能虚拟电厂作为京津冀地区规模领先的“云端电厂”,通过智能聚合分布式能源资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全新动能,正成为守护城市绿色脉动的智慧中枢。
聚合资源 激活绿色动能
面对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电网稳定性挑战,京能科技所属京能数字科技自2022年7月起开始打造这个智慧的“云端电厂”。项目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仅用三个月时间便成功实现平台上线运行,协调各方资源参与电网调节。这一创新的能源管理模式,正重新定义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
何为虚拟电厂?京能数字科技公司电力交易部部长许达解释道,虚拟电厂是电力市场新型经营主体,可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服务,是一种通过先进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智能平台。“它就像一位‘调度大师’,将分散的电力资源‘聚沙成塔’,在电网需要时一键调度,既能缓解供电压力,又能为用户赚取收益。”许达说。
在环保方面,它不仅提升了电网的保供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更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做好辅助。截至今年9月底,该平台已聚合412万千瓦容量资源,成为区域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
智慧调度 绿色效益双丰收
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实实在在的效益正在“药谷一号”园区上演。通过电锅炉蓄热+水蓄能技术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园区在电网低谷时段消纳新能源电力,既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又显著降低了用电成本。该项目不仅为园区节省了可观的电费支出,更为电网提供了宝贵的调节服务,实现了多方共赢。
这样的创新模式正在京津冀地区快速复制推广。数据显示,京能虚拟电厂在京津冀区域的聚合负荷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2年的7万千瓦到2025年的400万千瓦,增长超过57倍,调峰收益也实现近10倍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运营三年来通过消纳新能源电量,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34万吨,减少标准煤消耗1.34万吨,为打好京津冀蓝天保卫战作出了贡献。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能源大脑
“云端电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精准预测负荷变化和电价波动,实现资源的最优调度。系统采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调度策略,在多个市场品种中寻找最优盈利模式,最大化聚合资源的整体收益。
平台的技术架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严格遵循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及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接口规范,具备完善的监测、预测和指令执行能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聚合资源的运行状态,精准预测可调节潜力,并快速响应电网调度指令,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在江苏,京能虚拟电厂依托120兆瓦储能项目,通过了电网严格的调节能力测试,调节准确率达到99.43%,展现出卓越的调节性能。这一数字意味着,电网发出的指令,京能虚拟电厂几乎能够完美地执行,实际功率和目标功率基本吻合。
该项目为大规模储能参与多元电力市场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虚拟电厂的技术可靠性提供了有力证明。
跨域拓展 绘制全国发展新蓝图
目前,京能虚拟电厂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业务布局,未来将基于试点经验向更多省份复制推广成熟运营模式。同时,通过参与地方标准的制定,京能数字科技正在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规范和标准支撑,引领虚拟电厂产业规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个智能平台正在构建一个创新的能源生态系统。通过与售电公司合作,开展绿电双边交易和现货交易,不断探索商业化运营新模式。
同时,京能数字科技将继续扩大聚合规模,跟踪政策动态,提升技术水平,坚持标准引领,持续提升平台信息交互能力,强化预测和优化算法,探索“虚拟电厂+分布式光伏+储能”的一体化运营模式,不断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性,以更好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