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绿色副中心”发布会。“十五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依托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形成从开篇布局向成形起势迈进的重要阶段,并围绕建筑、交通、产业三大领域,以及能源、生态、文化三大支撑,巩固“绿”的基础和“好”的态势,在政策机制改革上创新突破,在重点领域降碳上持续发力。

  不断培育高质量    绿色发展新动能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伟龙介绍,自2021年启动“十四五”规划以来,城市副中心以“绿”破题、以“新”开路,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总的来看,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积聚动能的态势更加明显,建机制、促改革,绿色发展推进体系更加完善。此外,其绿色交通体系更加健全,绿色产业发展夯基蓄势,社会各界对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认同度进一步提升。”姚伟龙表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还将增强“新”的动能,在“项目+标准”模式上率先探路。一方面,突出示范引领,研究提出绿色项目谋划技术指引,探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再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发展标杆项目,打造示范区的“金名片”;另一方面,强化标准引领,全面总结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提炼形成一批彰显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地方标准,引领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面积超31万平方米

  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王鑫介绍,建筑高品质发展已成为城市副中心新常态,并在城市副中心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31.88万平方米;2021年城市副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过9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85个,占全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0%。城市副中心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24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62.7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任务目标。

  城市副中心既有建筑“含绿量”稳步提升,纳入电耗限额管理的公共建筑508栋,建筑面积482.6万平方米。作为第一批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先行先试区域,2023年城市副中心共完成19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试点,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已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130.45万平方米,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8万平方米。

  王鑫表示,“十五五”期间,市住建委拟在试点基础上,在城市副中心全面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共涉及大型公共建筑144栋,建筑面积559万平方米。

  吸引更多绿色金融    专业机构聚集发展

  北京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金融管理局副局长王颖在会上介绍,市委金融办稳步构建支持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绿色金融组织资源加速集聚城市副中心。其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目前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纳入全国绿色项目3000个,碳配额和环境权益累计成交额突破1.1亿吨。

  市委金融办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北京市首单碳配额质押贷款”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持续为城市副中心绿色重点项目融资提供资金支持。

  市委金融办推动通州区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共同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目前入库项目159个,涵盖可再生能源发电、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多个领域;指导金融机构落地全国首笔“京行碳e贷”,贷款资金用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在城市副中心优先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吸引绿色产业国际投融资。

  王颖表示,“十五五”时期,将吸引更多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聚集,形成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在城市副中心逐步打造自然聚集、不断吸附国际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绿色金融平台生态,引领带动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