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钟寺回迁安置房C地块住宅及配套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日前,在位于丰台区南苑乡的分钟寺回迁安置房C地块住宅及配套项目(以下简称“分钟寺项目”)现场,北京城建十六公司项目经理汪春雷从智慧管控平台发现,试验室温度低于标准近2摄氏度。
“试验室的温度低于正常,你们去看看怎么回事。”“哦,是啊!正在进行喷淋作业导致的温度降低啊。那你们也过去看下,别出现什么问题。”电话这头,汪春雷叮嘱试验室负责人。
智慧平台监测试验室室温只是该项目细节管理的一个缩影。如何将成本极度透明的住宅工程管得再细点,汪春雷带领团队并没有仅仅细抠成本,而是聚焦项目的整体效率和公司的品牌效益,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安全、强化质量、加快进度,向管理要效益。
分钟寺项目包含5栋住宅和1栋社区养老配套楼,建成后可提供900余套定向安置房用于解决本地居民回迁,项目将于2025年交付。
对于项目管理,汪春雷提出了一个“常态化可控”的理念。“有的项目通过精简人员编制控制项目成本,但是人员减少有可能会降低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管理能力,通过管理人员明确的职责分工,对施工现场从前期策划到材料进场检验、加工、安装、验收工作责任到人,通过定人、定指标、定时间、定跟踪的办法实现全过程全周期的闭环管理。真正做到不返工、不浪费、能节约,保安全、保进度、保质量是项目常态化可控理念的核心。”他说。
汪春雷的项目部里不仅管理团队按要求配置,达到管理全覆盖,他还要求劳务等相应的管理人员数量必须保证。“虽然住宅工程利润有限,但绝不能用减少人员成本的方式来‘创效’,只有明确人员职责,当大家都有效运转,才能实现保质和提效的有机统一。”汪春雷说。
开工后,汪春雷为每个部门提出了专项课题,项目结束时所有课题必须出成果。比如技术部门针对项目使用了大空腔预制构件体系,经营部门的课题便是研究其与传统实心预制构件在成本上的差异,通过工程实践总结出最优的造价体系,为后续承揽同类型工程提供借鉴;安全部门的课题则是围绕项目安全标准化进行整体策划,哪些地方需要安全防护?涉及多少种类?有哪些是异形构件需要单独加工?现场如何安装?这些内容都要在工程实践中去粗取精;质量部门则聚焦叠合楼板浇筑混凝土后涨模导致楼板凹凸不平的问题进行研究,部门自创了特制可拆卸组装吊模体系,解决了表面平整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重复利用,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
让每名员工有目标地忙起来,换来的不仅是项目整体建设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更为业主单位尽快完成开发任务提供保障,也赢得了更大范围的“业源”。在分钟寺地区该项目先后承揽了两个住宅工程及配套市政工程,很多业主看重的正是项目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精细化管理不仅针对是人,背后更有科技智慧建造手段的加持。走在项目内部,一个6米高的360度高杆喷雾系统格外显眼,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其单杆喷淋覆盖15米,同时其大口径喷雾堵管的情况会大大降低,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成本。
高杆喷雾是项目智慧管理的实体,而在这里智慧管控更是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适用性研发。视频抓拍模块通过AI智能识别工人违章作业的情况,可以自动生成单据便于管理留痕;劳务管理模块将原本人员退场需要多层报批审核工作优化为7天不进入现场平台自动撤销权限的方式,让工人管理更加简便高效;平台还集合了项目管理中涉及的11306条各类标准、规范、图集,让现场的施工组织和质量管控能够快速实现有据可查。
汪春雷说:“住宅项目虽然普通,却是管理标准化的绝佳试验场。我们坚守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的原则,将管理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切实管到一线,管到现场。”
在项目党支部书记杨小静看来,打造学习型项目部已经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党建融入施工生产,推动项目管理工作。以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等空间为载体,通过读书打卡、读书分享会、自主培训等形式提升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项目还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依托绩效考核等管理手段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挥人才特长优势,树立起项目阳光透明文化,助力工程高效建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