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及东片保护整治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4种异型结构柱、数十种中式结构梁、7种屋顶坡面,记者近日走进前门大街及东片保护整治项目现场看到,虽然该项目仅有12个单体建筑,但多样化的建筑规格让这座中式院落内藏大量玄机。

        由中建二局华北公司北京分公司承建的前门大街及东片保护整治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东南侧,总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新建12个单体院落。据了解,作为前门大街转型升级的关键项目之一,该项目将在加强前门地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为游客打造全新体验。

        为让新建项目与周边已建成商业院落和谐统一,本次采用灰墙配灰瓦和传统人字形屋顶设计。与传统平房有所不同,这里的人字形屋顶全部采用双坡面设计,也就是从屋脊到屋檐由直线变为折线。“此次模板、屋瓦衔接和混凝土浇筑都采用了全新优化方案。”项目总工代生荣说道。

        由于屋顶坡度从25度到36度不等,整个屋面必须采用一次性浇筑,因此大坡度区域在混凝土浇筑时极易造成底部堆积,使混凝土均匀性变差。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部组建专项技术攻关团队,与混凝土厂共同对混凝土进行重新研发,在提升凝结速度的同时,降低塌落度。据介绍,在配比时,技术人员既要考虑运输时间,又得考虑现场所需的初凝速度,使之达到最佳平衡。

        为提升建筑舒适度,屋顶改用100毫米加厚型保温挤塑板。此外,项目部还特别对屋顶增加2层SBS卷材防水,确保屋面无渗漏。

        “这里所有的结构柱都是方柱与圆柱的混合体,在一体化浇筑时较为困难。”代生荣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一体化浇筑,项目部专门找模板厂家定制加工了6种不同直径规格的圆柱模板,然后在现场进行拼接组装。“整个施工共有876根结构柱,由于规格众多,我们对每一块模板都进行编号,实行一对一定位制。我们还创新了分层模板浇筑工艺。”据了解,由于施工难度大,项目部仅支模人员数量就较常规增加40%以上。

        目前,该项目已冲出正负零,预计明年1月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4月进入装饰装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