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清理模板,张拉预应力钢丝,准备浇筑 ■记者 郭雨/摄
9月20日,在位于河北承德市的燕通公司清水预应力筋HPC饰面板车间现场,记者目睹了清筋板从砂料到成品的智能制造全过程。据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燕通公司生产三部部长魏树浩介绍,清水预应力筋HPC饰面板(以下简称“清筋板”)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可为装配式建筑行业注入全新的艺术设计活力。
作为国内新型建筑材料,清筋板与传统同类产品相比,不仅具备技术上的优势,还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低碳建筑材料。据统计,北京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已累计达9600万平方米,清筋板有着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无论是政府办公楼、商业写字楼、学校还是高档社区,它都可大展身手,既能用于外部装饰,也可以在楼内进行间隔,还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魏树浩说。
从制造到智造 装配式建筑不断创新迭代
在燕通公司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作业准备区内,工人们正在清理模板,张拉预应力钢丝,准备浇筑。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这里的预应力钢筋都是经过钢丝切割墩头机自动化切割的。“这是国内第一台能实现预应力钢丝调直、切断和墩头一体化的机器。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切割,这台机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废品率。”魏树浩说。燕通公司自2013年建设北京市首条装配式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线开始,便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痛点、难点、多样性和普适性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和迭代。
“新的建筑产业基地位于承德市正西部,紧邻滦河火电厂和承德钢铁集团,既能有效地利用丰富的蒸汽资源,又能就近采购钢材,在节能降耗方面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北京燕通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燕通公司在装配式建筑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方面持续取得突破。从1个生产基地发展到8个生产基地,从1条生产线发展到16条流水线生产线,产能持续提高,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立方米。
从技术到艺术 建筑工业化的“现在进行时”
在燕通公司清筋板车间内,三五个工人从容地操控着机械手臂和人工智能设备,有条不紊地吊装板材,水刀切割除尘降噪,使车间内看上去整齐、洁净。即便是在混凝土搅拌区,也感受不到传统建筑工地的嘈杂,机械的运转声细微、轻柔,在数控平台上精准地向模具内浇筑砂浆。
在浇筑区,模具内每块标准的板材中预埋了48个安装背栓,这种设计可实现成品直接上墙,降低裁切损耗的同时,又保证施工的精确性、快速性和安全性。随后,模具被运到一个高精度的智能温控窑炉中进行养护,它可以精确地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升温、恒温和降温,确保8小时后出炉的每块板材质量都达到最佳。
辅料配料系统实验室则承担着“美颜”重任。通过这个实验室,工人们可以将砂浆与颜料混合,使板材呈现出美观的颜色和质感。记者还了解到,这些板材不仅抗紫外线,而且颜色持久,这也是它们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到了脱模区,板材经过一系列精细地操作,最后被摆渡车送到货架上存放。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传统建筑材料业和现代科技工艺完美结合,展现出智能制造的进步。
“过去十年,燕通公司在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的领导下,研发创新的力度在持续加强,也见证了住房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转变,以及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和期望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北京燕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打造国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部品综合生产服务的提供者,是该公司逐渐明晰的新定位。围绕这个目标,燕通公司始终秉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其在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探索出一条技术与艺术结合、持续创新迭代的发展之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