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将垃圾分类投放哈!”这是通州区北苑街道广通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高杨每天都会重复的一句话,时刻提醒小区居民践行垃圾分类,从身边做起,为大家拧紧垃圾分类这根弦儿。这也是首开物业旗下宝地物业联合街道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
广通小区现有8栋居民楼、1300余户居民,今年5月,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小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
广通小区居民学习垃圾分类
8月10日8时,居民陈阿姨来到垃圾分类回收站,打开垃圾桶盖,利索地将厨余垃圾抖落进绿色桶内,再顺手将塑料袋扔进旁边的灰色其他垃圾桶。这样的投放顺序,她已牢牢记在心中。
“之前扔垃圾,都是混杂着各种垃圾和垃圾袋一起随便丢入垃圾桶内,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陈阿姨说,过去小区每栋楼下都摆放着多组垃圾桶,但是大伙投放垃圾却完全是“看心情”。今年5月,北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大伙也知道是好事,但是到底怎么分类,概念很模糊。
为了将垃圾分类落地推广,物业与街道在小区推出垃圾分类“21天养成计划”,通过“21天效应”,鼓励和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21天效应”是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即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虽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北京垃圾分类进入依法治理阶段,但是人们是否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才是能否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首开宝地物业经理魏恺忺说,制定这项计划就是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居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中。
据了解,垃圾分类“21天养成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垃圾分类宣传,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向居民积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垃圾源头减量方案,认识垃圾分类。第二部分就是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在小区中划分4个点位,共设置4组垃圾桶,并建有专门的点位垃圾桶群组,由社区与物业工作人员带头引导愿意参加的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居民可以每天打卡,将内容发送到群里,互相监督,互相督促。
“我现在每天都坚持打卡,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我的习惯。”陈阿姨说,她空闲时间还会自问自答,大棒骨是什么垃圾?用过的卫生纸是什么垃圾?坚持每天分类扔垃圾,每天学习。
物业成立垃圾分类监管队伍
然而,为确保垃圾规范投放,4组垃圾分类回收站需要有人负责定时定点“盯桶”。谁来盯呢?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想要实现“人盯桶”,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数量远远不够。“这事光靠垃圾分类指导员不行,必须得社区、物业、居民三方齐动手,才能形成合力。”广通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美丽说,借助物业人员及志愿者、楼门长等力量,作为临时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进行辅助引导,当好垃圾分类的“先遣队”,从而以身作则带动他人。
魏恺忺率先套上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绿袖标。“万事开头难,垃圾分类这事不能一上来就推给小区的保洁、保安等基层服务人员,必须管理层带头上岗做表率。”魏恺忺说,“盯桶”不光自己盯得紧,他还要求物业的部门主管、部门经理、领班等管理层,必须和他一样,全员上岗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轮流负责“盯桶”。上岗前,魏恺忺先给物业管理层开起培训会,培训的内容除了垃圾该怎么分类,最重要的一点是教给大家“谈话技巧”。
“咱们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要让居民觉得,咱们物业是向着居民的,让居民分类都是为了他们好。而不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高高在上指挥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站在垃圾桶旁,看到有居民混扔垃圾,魏恺忺就上前接过居民手上的垃圾袋,当着居民的面,一边讲解一边帮居民分好。见到有老人看不明白宣传彩页,他赶紧过去加老人微信:“您看不明白这文字材料没关系,这有小视频,转给您,您回去慢慢看。”
街坊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
光靠物业的力量,没有群众参与,垃圾分类也很难持续。为此,社区与物业工作人员登门请来30位小区热心志愿者,请大家下楼、入户,为小区的垃圾分类“分忧解难”。
高杨是6号楼的老居民,她不仅是6号楼3单元的楼门长,还是小区合唱团团长、朗诵队负责人,街坊邻里都认识她。得知小区实施垃圾分类,高杨第一个举手支持,并出面帮着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指导。但上岗头一天,高杨就傻眼了,居民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手里拎着一袋混合垃圾就要往桶里扔。夏天到了,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垃圾桶一掀开盖子,臭味扑面而来。
热心社区公益活动的高杨没有退缩。“咱们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了,以后您在家准备几个袋、几个桶,垃圾得分开扔。”高杨跟居民熟,大家也听她劝,四五天之后,高杨明显觉得,拎着两个垃圾袋下楼的居民多了。如今,看见谁分得好,她还会忍不住表扬:“您看您这分得多好,谢谢您配合我们工作。”
此外,考虑到小区有四五百间出租房,社区与物业又主动联系了链家、我爱我家等中介公司,让房产中介首先和物业签订责任书,再由中介和租户签订责任书,甚至将垃圾分类的内容写入租房合同中,告知租户要遵守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有了责任书的约束,连新搬入小区的租户也很快适应了每天垃圾分类的新生活。
目前,通过社区、物业、居民分工合作,互相借力,短短21天的时间,该小区垃圾分类已逐渐步入正轨,垃圾分类实现了两个90%。“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垃圾分类准确投放率达到90%。”魏恺忺表示,下一步,小区将试点用摄像探头监控来替代人工值守,小区的垃圾分类将正式进入“无人值守”阶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