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举行。本次论坛共同探讨中华民族独具风采的音乐文化,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民族器乐的现状和未来等议题。
在专场活动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建言探讨民族器乐发展。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总经理张小川认为,对于非遗的传承,不但要加强传统技艺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更要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加强文化融合创新,既保护好非遗的精湛技艺,又通过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使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丰元凯表示,要借乐器改革的大趋势,做好失传古乐器复原工作。要把筑和轧筝的复原经验总结好、推广好,对其它失传古乐器的复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展示了其研制的改良古筝“多声弦制筝”,并介绍了研制过程。她认为,多声弦制筝和复原的筑、轧筝都是器乐领域的守正创新,器乐领域需要更多这样的成果。
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演奏家彭丽颖回顾了带领团队复原筑和轧筝的历程。她认为,比对研究多种古籍记载是基础,要从古代记载的乐器使用场景、文化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作系统分析考量,经过对材料、音域、音色、制式、演奏方式等反复探索实验后才完成定性定型,是一个复杂再创造的过程。
活动现场,彭丽颖介绍融合了“燕京八绝”非遗传统技艺的筑和轧筝。她说:“希望通过乐器对‘燕京八绝’的展陈,打造一个移动的非遗博物馆,除了传播音乐文化,更期待和多种传统技艺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价值。”
活动中,“燕京八绝”金漆镶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万紫、京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颖、青年玉雕大师杨鸿、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姚娟等人,为大家普及了“燕京八绝”技艺的传承历史和技艺知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从古乐器的收藏现状和价值的角度,对筑和轧筝的未来发展作了分析,认为复原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