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建设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海淀区西北旺镇,一座建筑群正在悄然崛起。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便是这个项目的名称。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该项目经理侯立群介绍,近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未来将承载比肩世界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项目。
按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启动了“智源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原始创新问题,推动北京率先成为连接世界人工智能产业与学术资源的中心枢纽。为此,海淀区政府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翠湖科技园设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建设全球超大规模智能算力云平台及配套设施,围绕平台发展形成产业生态,支撑我国人工智能规划战略目标实现。
“我们这个工程未来将为周边相关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支持,可以说是整个区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数据策源地。”侯立群说。
对项目技术部部长彭海中而言,为大数据盖房子,要格外地谨慎小心。
整个工程分为6个单体项目,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数据中心。在彭海中的电脑上,该建筑的结构重要性系数也比其他的项目高出10%。“这个概念就是建造同样的房子所投入的材料数量比例,从钢筋、混凝土到机电管线和设备,特别是其作为未来数据的家,不仅要舒适宽敞,还要骨健筋强,所以它的建造材料投入要更大。”彭海中说。
建筑要结实耐用需要更为牢固的根基来支撑,该项目的地下条件却让建设者有些头疼,地勘报告显示该项目地下水极为丰富,如果贸然开挖势必让基坑变“泳池”。
为此项目技术团队采用了“止水帷幕墙+抗拔桩”的组合,在基坑周边打下一圈连续的墙体阻隔水流汇入,同时抗拔桩作为根基可以拉住建筑在地下水丰富的区域岿然不动。
解决水的问题不仅需要前期疏导,还需要后期填缝,由于地下2000多根抗拔桩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点存在渗漏风险,项目部对市面上的防水材料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了卷材、涂料、沥青、胶等组合形式,确保每一个缝隙都被适合的材料封堵严实。
而另一项技术——地下室外墙穿墙排管防水包封则更加贴合建筑功能。由于该项目有大量的数据设备,需要从墙体穿过许多管线,多开一个洞意味着多一份渗漏的风险,特别是整个数据中心涉及机房区域的外墙开洞数量大,且洞与洞的间隔仅有5厘米,无法铺刷任何防水材料。为此,技术团队使用钢板包住开洞区域,并提前封堵好洞口的位置,再向其中灌入特制的防水涂料充满所有缝隙,保证了结构防渗漏体系的安全。
“这些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以此为基础,我们总结了包含1项市级工法、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技术的AI科研建筑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体系,为今后参与同类型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和数据支撑,更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侯立群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