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参观槐房再生水厂学习水知识(资料图) ■企业/供图
绿荫掩映中溪水潺潺,沁人花香里鸟鸣清脆,走进位于南四环的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听不到机器轰鸣,闻不到污水异味。这座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将污水处理车间设计在地下,顶部建造的人工湿地通过对自然群落结构的模拟,重现该地区“一亩泉”的湿地景观,实现了水的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
自2016年10月投产运行以来,槐房再生水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水情教育和节水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北京市水环境治理成果,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知水、节水、爱水、护水的普遍共识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槐房再生水厂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全地下再生水厂绿色生产
与传统的地上再生水厂相比,槐房再生水厂相当于节约了240亩土地资源。槐房再生水厂采用先进的MBR工艺全地下布置,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全部建设在地下,实现绿色生产,生产运营不会影响到周边居民。水厂屋顶上还涵养着一片湿地,生态景观与污水处理构筑物融为一体。
槐房再生水厂采用“热水解+消化”工艺处理的污泥,能用于沼气发电,所产生的电力用于再生水处理的各环节,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所产生的污泥还能用作湿地景观的肥料、林地建设、沙漠化治理等。能源回收的同时实现了土地资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
屋顶湿地景观带来环境效益
槐房再生水厂利用所产再生水,构建人工湿地,结合雨洪蓄滞,在水厂上打造出一个水清草碧、鸟栖鱼藏的湿地景观,成为国内首次屋顶湿地景观与大型地下再生水基础设施融为一体的设计尝试,是国内最大的屋顶湿地景观。
湿地景观建设过程中引入“城中湿地-动植物天堂”的设计理念,通过选用103种北京乡土植物,模拟了自然群落结构,营造了林地、灌草丛、河道溪流和湖滨滩涂等多样的陆生生境、湿生生境;运用27种食源植物和65种蜜源植物,设计了除臭风塔上的木质鸟巢、无人岛、灌草丛内庇护所,以及昆虫栖息的小微生境,目标吸引56种鸟类、7种兽类和74种昆虫前来觅食、栖息和繁殖,从而丰富当地物种多样性。
槐房再生水厂主要处理北京市西南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IV类水体标准,对还清小龙河、改善凉水河水质具有重大环境效益。
打造高水准水情教育窗口
2017年12月,槐房再生水厂作为“第一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和业内外影响力,积极打造高水准的水情教育窗口。
在路线设置方面,利用厂内空间开辟了党建教育展厅、环保小木屋、湿地实景、地下廊道、水务装备展示、未来水技术展览等宣传教育区域;在教育形式方面,综合运用工程实物、沙盘模型、展板、多媒体、知识讲座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向社会公众展示水生态建设成就、最新节水技术等水情教育知识,让社会公众了解城市污水的处理流程工艺,培养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在人员保障方面,配备了包括专职、兼职人员的参观接待团队,从宣讲解说、安全提示、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槐房再生水厂积极发挥科普宣教作用,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国企开放日”“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大力开展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水情教育。2016年建成运营至今,槐房再生水厂共接待参观1000余批次、20000余人次。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国际水协全球项目创新金奖,2019年被评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21年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