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两年时间没有开车上班了。”家住高碑店的林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在国贸,每天骑单车通勤,时间在40分钟以内。近年来,慢行逐渐成为都市百姓生活中一种轻松的生活表现方式,大家对慢行的认可离不开城市建设中逐渐完善的规划细则。

        《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指出,未来的北京将加快形成“一主、两辅、四特色”的慢行网络,围绕学校、医院和轨道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打造慢行交通友好环境,打造七类慢行特色街区。

        《规划》明确,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理念,逐步连线成网、联网成片,加快构建“成网好用”的慢行交通系统,形成“线贯通、点覆盖、增体验、定规则”的规划方案。通过将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绿道、滨水慢行路之间的节点打通,形成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点覆盖即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学校、医院和轨道车站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塑造高品质的慢行友好出行环境。

        《规划》提出7类慢行系统特色街区,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慢行街区、商业活力慢行街区、休闲游憩慢行街区、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商务金融慢行街区、慢行友好居住街区和慢行友好枢纽街区。其中,历史文化慢行街区主要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打造健步悦骑城区,加强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商业活力慢行街区则是要以步行促进商业活力,优化提升传统商业街区环境,营造高品质街道环境;通过智能灯杆、智能斑马线等交通新技术,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将让市民感受智慧街道便捷性。

        据了解,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开展的还有慢行系统建设的试点探索,包括城六区主干路、次干路约3200公里(双向)慢行系统整治,修建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等。针对市民反映的“交叉口过大导致过街不便”“共享单车停放乱”等慢行系统短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意见已经纳入规划具体实施环节,另外《规划》中也明确,对于大型平面交叉口、宽马路,应压缩路口,增设二次过街安全岛。过街人流量大的交叉口可以探索采用增设对角人行横道、减小转弯半径等措施,提高过街效率和安全性。在交叉路口、立交桥区和桥下空间,优化流线设计、标志设置和标线施划,确保非机动车安全有序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