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相思 “中庭地白树栖雅,冷落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每读到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句,不由自主地忆起在老家过中秋的情景。第一次吃上月饼,是我六岁那年的中秋节。记得那天,母亲早早起床了,她要为我们做月饼吃。母亲将家里的糯米轧成米粉,加入少许面粉、鸡蛋、红萝卜丝,用擀面杖把黑芝麻擀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后加入水,反复揉捏,做成面团,等待其慢慢发酵。面团发开后,再将其做成一个个小饼。奶奶在灶膛烧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母亲便把一个个小饼,放蒸笼上蒸30分钟,当母亲揭开锅盖的时候,灶台间烟雾弥漫,一股浓浓的甜 艺苑 2025年10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绿毛月饼 那年高三的中秋节,为了节省路费和学习时间,我照例没有回家。晚上,学校食堂的大师傅专门为留校学生烤制了中秋月饼,每人免费获得了两块月饼。由于我所就读的中学是省级重点,没回家过节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生活都很清苦,有的同学一领到月饼,便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三口两口就吞咽下肚。而我强忍着在嘴边打转转的口水,硬是把月饼都装进了饭盒,带回宿舍用纸包好,外面又用一个塑料袋裹上,偷偷藏在床垫底下。我想,等在我下个月回家时,就把它们带给父母吃。哥哥前一年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我在县城读高中,两个妹妹在乡里念初中,书本费、学费、生活费等各种费用压 艺苑 2025年10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
秋雨入房山 晨起见天际云脚垂垂,知秋雨将临。携一领青衫、半卷旧书,候于长街。离城公交向郊行,轮底碾过湿漉漉的街面,溅起细碎银花。隔窗望出去,市井烟火渐次淡去,风携麦香入怀,偶听车旁蝉鸣脆,一程便赴桃源境。卢沟桥畔,窗外西山如黛横铺。古桥石板,仿佛萦绕千年足音。窗外渐有烟岚漫卷,黛色山影如淡墨晕染。忽有凉雨敲窗,叮咚似檐角碎玉,便知已入太行余脉。那雨丝斜斜织着,将良田织成朦胧的绿锦。公交车穿林渡水,车窗外的白杨果木,都成了流动的泼墨画。雨丝初落时恰至云居寺。山门外,檐下铜铃在雨里轻颤。踏过浸润雨水的青石板,见护山石狮披了层薄湿,鬃毛纹路里积 艺苑 2025年09月17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山里寻秋 立秋刚过两天,一场秋雨便不期而至,天气立刻就凉爽起来。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远眺十多公里外的黛青色群山有些心猿意马,渴望站在山峰之巅登高望远,感怀风景之美。德国有句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倘若人和山要相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不禁畅想,一个人,一座山,聚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神仙的“仙”字。当我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来到了群山之中,每个人就成了神仙,这种奇思妙想的想象确实很有诗仙李白的诗意。山里的哥哥打来电话,声音带着渴望的语气说:“老弟,秋天到了,家乡的瓜果梨桃,山菌地鲜,玉米棒子都熟透了,快回家来吃秋吧!”短短的几 艺苑 2025年09月17日 1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秋天的味道 总觉得秋天是带着香气而来的,不像春天那般怯生生的甜,也不像夏天热辣辣的浓,而是浸在骨子里的清香,宛如旧瓷杯里泡了半盏陈年桂花,一掀盖,香气就漫出来,不疾不徐,却能绕着心尖转上半天。我是在巷口那棵老桂树下撞见第一缕秋味的。晨起去买豆浆,穿了件薄针织衫,微风一吹,竟裹着点桂花香——原是墙根下藏着株老桂树,米粒大的黄花缀在叶间,不细看几乎瞧不见,可香味偏不藏着,慢悠悠地飘,沾在袖口上,走了半条街,抬手闻闻,还是有的。卖豆浆的老张说:“这桂树有年头了,每年就这几天飘香,过了霜降就没了。”我捧着热豆浆,指尖暖暖的,鼻尖绕着桂香,忽然觉得 艺苑 2025年09月17日 1 点赞 0 评论 71 浏览
迪拜8小时:钢铁羽翼下的时空共鸣 “萍水相逢即骨肉,天涯何处不兄弟。”——央视《读书》栏目援引古句。引子:时空褶皱处的中国脉动自巴格达腾空而起,机翼划开两河流域的晨雾。前往刚果(金)卢本巴希工地的航班需在迪拜中转8小时。机场内的时光,竟意外成了时空的褶皱地带。当A380的钢铁羽翼将我们轻放在停机坪,480分钟、3个时区,在此熔铸成琥珀。候机厅里流动的,是几代中铁人用足迹写就的史诗——那些在异国他乡铺就的铁轨,恰如鲁迅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这“多”的背后,是无数脚步在异乡土地上跋涉,将孤独走成坦途。共振:钢铁与血脉的双重节奏金属行 艺苑 2025年09月17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