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活动馆与摩天轮交相呼应,让游客感受过去的记忆 ■记者 董一鸣/摄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87年出生的北京城建集团龙潭中湖公园项目经理高研对这个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龙潭中湖公园是原北京游乐园,位于东南二环沿线,坐落于龙潭三湖的中心位置。“这里承载了70后和80后青少年时期的记忆,那时北京西有石景山游乐园,东有北京游乐园,绝对是当年的‘网红打卡地’。”高研说。
2010年,龙潭中湖公园闭园修整,去年5月该项目被确定为区域性综合公园,城建集团负责的工程涉及活动馆、科普馆、后勤处及库房三个主要单体建筑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庭院工程、市政工程以及拆除清理等。
静音精准切割改造老建筑
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这是项目团队去年5月来到现场时的状态。整个项目涉及的22个景点在整个公园内星罗棋布,其中科普馆为新建建筑,其他均为改造和加固工程。
整个园区最大的建筑滨湖活动馆为改造加固工程,原结构是上世纪80年代设计施工,为北京游乐园的神奇古堡和4D影院。项目团队在充分分析现有建筑平面、结构的前提下,去除建筑中游乐功能的二次结构和构筑物,重新进行加固改造。
由于历史图纸没有电子版,纸质版又经过几十年的存放有些地方已经看不清了。改造中,项目团队将每一段需要拆除和切割的部位都与设计院进行沟通分析,共同确定方案才进行实施,确保拆除改造安全。
施工中,项目采用了液压墙锯或绳锯切割工艺。“该工艺主要是可以多角度切割,高效、低噪音、安全、切割面平整、利于分离作业,可连续作业。同时这种方式如同外科手术一般将需要剔除的建筑‘病灶’实现静音精准切割,把对结构扰动和周边居民影响降到最低。”高研说。
拆除之外,该建筑还需要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加固,项目团队将原有60厘米直径的立柱扩充到80厘米。高研说:“我们在原有立柱之外增加了一圈钢筋,同时将新钢筋与既有立柱的钢筋进行连接,再浇筑混凝土,让立柱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立柱的承载力。”
提高科普馆与自然契合度
“曾经北京游乐园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那时每次都要排很长队的‘激流勇进’不见了,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科普馆及高空栈道。”高研说。
科普馆为园区唯一新建建筑,整体呈莫比乌斯环结构,象征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循环,趣味性地结合了旋转而上的坡道,施工难度也是相当的大。
项目部在科普馆主要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从清水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到现场浇筑,直至后期的收光及养护,都制定了专项方案和技术措施。采取清水混凝土不进行后期装修,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共融的理念,而160米的高空栈道使用了16种颜色的渐变排布,更可以拉长建筑的横向空间,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度。
“我们为了保证建筑弧线的清水混凝土效果,将模板剪裁成20厘米一块进行拼接,并做好缝隙的密封,确保整个弧形墙体的圆润过渡。门厅附近人流量大,为了确保表面呈现最佳效果,我们甚至按照家装排砖的方式来排布模板,这样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最佳的混凝土效果,同时增加种植屋面,让建筑更好地与自然融合。”高研说。
建筑垃圾实现“零”外运
整个园区工程大部分为老旧房拆除改造,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针对这种情况,园区很多地方通过采用精致的钢材做成石笼景墙,将拆改的建筑碎块装入钢筋笼子中,作为园区的环境布置,实现建筑废料“零”外运。
高研表示,整个园区布置了大量的石笼,主要是看重其高渗透率,雨水可以通过岩石之间的空隙,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除了利用拆除建筑碎块外,项目还对原有北京游乐园的设施进行了保留,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原摩天轮,项目部将其拆除后返厂加固和重新喷漆,再运回到公园作为景观设施,特别是增加了夜景照明。同时还将原北京游乐园门头作为景观摆在园区醒目位置,沿途还布置了大量游乐园时期的老物件,如“咖啡杯”“老爷车游船”“小蘑菇”等,让曾经的北京游乐园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