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记者 董一鸣/摄

        如今一件定制红色T恤衫成了北京城建集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简称:党史馆)员工的标配。“党史馆!我们赢了!”这是写在衣服上的七个字。

        这七个字背后是项目团队冲破工期紧张、疫情冲击、寒冬考验等多重考验的呐喊,更是企业用国匠精神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

        车辆进出动线有序安排

        站在项目办公区的窗户前,北京城建集团党史馆项目经理王恒感慨万千,作为建党100周年重要的建筑之一,从开工之日便是决战之时,成为王恒带领团队的工作原则。如今能够自信满满地穿着红色T恤衫走在现场,其中的艰辛付出只有亲身参与其中的人才能知道。

        2018年9月10日是项目正式开工挖土的日子,也正是这一天第一车渣土从这里被运出,到2019年春节前,所有105万立方米的渣土全部完成外运。“我们所在地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属于5A级景区,施工受到很多限制,每天只有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能够出土。”王恒说。

        那时每天项目要运出800辆车的渣土。最高峰时,从项目现场可以排到五环路边,几乎是每间隔1分钟就有一辆渣土车驶出工地。由于附近住宅小区密集,每天晚上,为了组织调配车辆,项目管理人员要骑着电动车沿着停车的位置逐段巡察,避免出现插队和鸣笛问题。

        所有运输车辆全部从西门进入工地,车头正对着小区住户,项目要求所有车辆必须全部关闭大灯防止眩光影响居民休息;基坑内也按照“井”字被划分为四个作业区,有序安排车辆进出动线,实现车辆行进的“0”干扰;位于基坑和工地围挡边缘设置了两层喷淋系统,确保渣土运输时喷射出两层水雾防止灰尘外溢;载满渣土的车辆驶出工地前先由四名工人给车身扫土,再经过加长一倍的洗轮机充分冲洗才能驶出工地;而再工地外围,每天工人还会铺上200米的土工布,保证湿漉漉的车轮与室外地面接触产生的泥水全部被锁住。

        72套系统饱含建造智慧

        72套各类运营系统!这是王恒给出的项目建设的一个数字。

        翻开电脑中的三维BIM图纸,五颜六色的机电管线、贯穿结构基础的隔震层、40根汉白玉立柱等技术难度成为项目技术要逐一攻克的难题。

        28天!对项目26个月的工期而言,这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何其宝贵。基坑开挖阶段,为了将基础桩的效率提高,项目团队采用了一种双护筒技术。传统施工顺序需要将基坑挖到指定深度再打试验桩,待28天桩成型后再测算数据给其他桩体作为参考,但桩是建筑的根基,要等28天再打桩,无疑浪费掉了宝贵的时间。为此项目在距离下挖基坑还剩5米时打下试验桩,考虑到5米的高差产生的侧压力对桩的强度数据影响较大,项目采用了这种双护筒技术,即在打下的试验桩钻孔处套两个金属护筒,这样内部护筒被外部护筒保护,受到的土压会最接近实际试验桩的数据。“这样下挖5米需要20多天,等挖掘完成后,试验桩强度和数据也正好完成,做到了时间上的无缝施工。”王恒说。

        另一个技术难题便是隔震支座,整个项目地下二层顶板位置的336根独立立柱都安装了隔震支座,这些支座的固定螺栓位置因为地下立柱的钢筋密度难以定位,为此项目部通过BIM技术将钢筋和螺栓位置进行“0”误差定位,确保隔震支座的安装到位,同时整个建筑与周边区域的隔振连接,隔震支座下的隔振沟位置通过软管柔性连接,确保建筑晃动时不会撕裂相应位置的管线,保证了整体建筑的抗震安全。

        整个党史馆最直观展示在世人面前的莫过于外围一圈40根汉白玉立柱,其中底座被分为10片安装,每片由重量达到0.75吨的中国红石材组成。为了保证底座的安装精度,技术人员在底座掏出一个楔形的孔洞,常规的吊装就位后,因为构件过重无法撤出吊装带,采取新技术后吊装孔洞内塞入构件,起吊时孔洞会自然形成一个膨胀螺栓形式的拉拽力,再由工人在空中定位,将底座稳稳固定在指定位置,这种方法比传统定位方法提高了四倍的施工效率。

        管理创效拿下56项专利

        对王恒和团队而言,红色T恤衫背后是项目从技术到管理上的全面投入,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便是该工程累计获得56项专利和4项北京市工法,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大兴国际机场。

        各类工法的完成得益于技术团队的付出,更是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的体现。

        该项目采用严格的样板引路,重要样板的最终审定甚至是由中央领导来确定,这无疑对样板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针对项目机电设备多管线复杂的问题,项目采用了BIM技术让整个图纸变成三维效果,诸多管线的布置一目了然,最密集处的两排管线间隔只有2公分;根据外侧40根立柱挡住了施工通道,项目在超重玻璃安装中设置了两道滑轨移动每块达1.3吨的玻璃幕墙至立柱内侧,再使用倒链将幕墙提升至顶部,解决了立柱阻碍的问题;为了解决立柱烂根的质量通病,项目采用了定型柱箍锁住模板,并搭配钢包木的背楞顶住模板,根部填充海绵阻止浆液外露,实现了10米立柱一次性浇筑,最终观感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光滑平整;针对基坑南侧距离地铁15号线和大屯路隧道的问题,项目增加监测点位和监测频率,实现了建筑施工对其他建筑最小扰动;而将建筑外立面四个角的拼缝改为整体加工成“L”型外挂砖再进行拼装,让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完美一线。

        2021年6月,党史馆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红色新地标。而塑造它的便是这群穿着红色T恤衫的城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