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旧改让老建筑换新颜 ■记者 董一鸣/摄
加固改造让曾经的北京造纸七厂礼堂变为时尚展厅;精雕细刻让残垣断壁的民国小院重获新生;老工业厂房巧夺天工,实现深度融入绿心公园……5月19日,记者走进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公园三项保留工程,亲历这些历经城市发展的沧桑建筑如何“变身”为绿心打卡新地标。
据悉,三项工程由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施工,分别为原北京造纸七厂、东光实业办公楼、民国小院工程。原北京造纸七厂曾险些被从地图上除名,根据城市副中心整体规划,该项目的6个单体建筑被保留并进行改造。对项目经理唐泽铭而言,真正接手项目才发现改造之难。“整个项目为上世纪60年代砖混结构,虽然不属于危楼,但也是‘疾病’缠身,要让它重生必须细心‘调理’。”唐泽铭说。
为了让这六栋建筑重获新生,项目对建筑的结构进行了检测。对山墙等承重要求高的区域进行外围喷射混凝土加固的手段,如同给墙体穿上了一件钢盔来提高其强度;针对部分建筑存在的空心楼板承重小和未来安置设备之间的矛盾,将所有空心楼板进行了拆除重建,确保使用安全;经过探伤检测后对部分钢梁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100%进行了加固;根据外墙的红砖纹理要求,项目采用了具备一定柔性,且质量很小的柔石,这种材料与既有结构连接更加容易,且不易脱落,无论远观还是近看几乎发现不了这些外墙全部是贴上去的;项目还保留了天车等具有老工业遗迹风格的设施,让建筑成为未来参观回忆峥嵘岁月的寄托。
东光事业办公楼位于绿心公园南门东侧,是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框架结构楼,整体改造中,项目针对既有结构的情况进行了600多处检测,将每一处可能存在隐患的部位都进行了处理,确保使用安全。建筑外立面全部使用青灰色的铝板幕墙,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外表的绿色飘带。“这几条飘带采用了双层玻璃,其中的夹层部位使用了激光扫描工艺,让绿色飘带中全部是绿色的树叶造型,与绿心公园的风格极为统一,实现了最佳的融入自然效果。”现场城建集团工人师傅说。
记者来到绿心公园一处山坡背后,一座崭新的民国风格小院映入眼帘。这个小院也是城建承包的拆改建工程,小院外墙使用了有大约4200块老砖,据介绍,“我们这个项目最初为村民民宅,建筑大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为了保护重建,采取人工拆除,而非机器拆除,将其中可以再利用的砖块进行保留,并应用到新建筑上。”
木纹混凝土是小院拆改建的一大亮点,与普通混凝土墙体浇筑不同,这里为了呈现最佳的原生态效果在模板内侧增加了一块木纹模板,同时研发了特种穿墙螺栓,这种特质螺栓在穿墙部位进行了密封设计,解决浇筑时出现漏浆问题,保证了墙体的平整度,确保浇筑出的混凝土是直接带有木纹效果且平整度达到了无需装饰的清水混凝土质感,实现了原生态的建设理念和最佳艺术效果的有机结合,更让改造建筑的老味道留在了绿心公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