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政一卡通有限公司加速技术赋能,打造移动支付服务闭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民通过手机开通一张京津冀互联互通卡,可畅行北京公交、地铁,以及京津冀互联互通线路,真正实现“一卡走遍京津冀”。

        一卡通与手机合二为一

        2013年,手机一卡通首次亮相。经过技术创新,手机一卡通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手机一卡通实现北京地铁线和公交线路全面覆盖。发展至今,NFC手机一卡通用户量已近1600万。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宏伟介绍,当时,移动支付在商业消费领域快速渗透,一卡通公司也顺势踏上了公共交通领域移动支付应用的探索之路。

        早期的手机一卡通,采用NFC-SIM卡模式。一卡通公司在全国率先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展开合作,推出了“NFC-SIM卡手机一卡通”,将一卡通功能加载于手机SIM卡中,令刷手机乘车变为现实。之后,一卡通公司相继与小米、华为、苹果等手机品牌商展开战略合作推出“NFC手机一卡通”,其将一卡通功能直接加载于手机出厂设置的SE安全芯片中,令用户不再需要更换SIM卡,通过手机即可完成在线开卡。

        技术升级真正实现了一卡通与手机合二为一,也彻底颠覆了传统一卡通的发卡、充值及刷卡模式。

        从技术层面来看,手机一卡通并不是简单地将卡片从实体搬至线上,这背后涵盖开卡、充值、刷卡消费、查询、退卡、异常处理等多个环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技术升级,还要打造服务闭环,整个服务模式的变革。”杨宏伟说。

        一卡通依靠技术实力打造出全国最大的手机一卡通运营平台——一卡通移动支付综合服务平台,并与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商达成战略合作,将双方技术能力和运营服务优势有机结合,令推出的手机一卡通产品具有“无需打开APP、快速识别、不依赖网络环境”等技术优势。

        不仅如此,手机一卡通的出现避免了用户线下排队办理业务带来的不便,节省了时间成本,还可实时查询交易记录。针对移动支付带来的扣费异常问题,一卡通上线了“异常交易处理”功能,支持用户自助解决多扣票款、开卡异常、充值异常等问题,退费退资实现一键申请、自动到账。

        电子卡升级为乘车码

        除NFC支付技术的创新应用外,刷二维码乘车也是一卡通公司移动支付布局的重要一环。2017年,一卡通公司结合北京地面公交运营模式,在全国首创研发出支持分段计费功能的二维码地面公交乘车应用——电子卡,并率先在昌平、通州、顺义等6区域公交线路启动试点。这也是二维码支付第一次出现在北京公共交通支付领域。

        不同于NFC手机一卡通可沿用实体卡的技术标准及交易模式,二维码的发码与“先乘车后付费”的业务模式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杨宏伟举例介绍,原本300毫秒交易速度、分段计费运营方式、无需网络支持……这些实体卡的基本应用要求放置于二维码业务上,技术和业务实现都要繁琐得多。为此,一卡通公司结合北京地面公交运营模式(上下车均需刷卡,路程分段计费),在全国首创研发出支持分段计费功能的乘车二维码,采用双离线技术一方面支持乘客手机离线生码,另一方面允许扫码机具离线验码,响应速度可控制在200毫秒内。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的环境下,一卡通乘车码也可满足北京公共交通大客流快速通行要求。

        发展至今,在市交通委“一码通乘”项目统筹规划下,一卡通电子卡升级为一卡通乘车码,并全面支持刷码乘坐北京公交、地铁。

        一部手机搞定出行

        2020年12月开始,北京、上海地铁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范围包括两市城市轨道交通所有运营线路和车站(不含市郊铁路),这是“一码通行全国”的示范性进展。其实在2018年,为适应公众逐渐使用手机支付的习惯,一卡通公司将NFC手机一卡通技术标准全面升级为“交通联合”标准并不断扩展应用城市范围。2019年,一卡通公司全面取消了NFC手机一卡通开卡费,北京也成为第一个全面取消开卡收费的城市,这一举措推进了北京公共交通移动支付迈入了“0门槛”应用阶段。

        对于家住海淀区知春路的耿女士来说,给实体卡充值续费曾是一件头疼的事。一卡通多途径探索,实现了手机充值、先乘车后付费等方式,让耿女士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如今,无论是手机一卡通还是乘车二维码,一卡通在移动场景下的探索方便了出行,“一部手机全部搞定,再也不用翻箱倒柜找零钱、找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