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港湾商圈非机动车停放治理见成效。                            ■记者 马丹丹/摄

   曾经,在朝阳区蓝色港湾商圈,作为人流密集的时尚潮流地标,这里也有着周边非机动车乱停放的“硬骨头”难题,而如今,多方综合治理之下,非机动车“入位”停放,织就了蓝色港湾停车有序的图景……近年来,朝阳区聚焦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停车痛点,按照“一站一策”“一场一策”的精准治理模式,对辖区内奥林匹克公园站、九龙山站、朝阳公园站等7个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国展朝阳馆、垂杨柳医院、欢乐谷景区等5个“学、医、景、商”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治理,有效纾解了“停车难、停车乱”的城市痼疾,区域交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面貌获得显著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持续改善。

  前两年,朝阳公园、蓝色港湾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一直让属地政府和商场管理方很头疼。“人多、店多,外卖多,这种情况下乱停非机动车非常常见,也很难治理。”蓝色港湾物业总经理蔡京华表示,蓝色港湾商圈人流密集,工作日每天客流能达到四五万人,周末更是能达到八万人以上。

  为此,麦子店街道协同蓝色港湾、朝阳公园及共享单车企业,以“绣花功夫”推进综合治理。

  针对非机动车挤占通道、秩序混乱等问题,麦子店街道在规范停车标线、增设隔离及防撞设施的基础上,联合多方主体分类施策、逐一破解。为满足商圈300余家商铺、650余辆员工电动车的停放与充电需求,街道创新采用“向外借”与“向内挖”的“腾让”策略,整合建成一处大型智能充电车棚,新增停车面积超18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余辆非机动车充电停放。

  麦子店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科长郑义介绍,车棚以“智”为核心,全域配备了智能充电系统,支持过充自动断电保护功能,同时配备消防喷淋系统、24小时火源识别监控系统,并能自动关联消防站报警系统,配合消防桶、灭火毯、水基灭火器、消防钩等专业设备,共同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安防体系,实现了安全监控全覆盖、风险预警实时化、报警联动自动化。

  朝阳区的治理经验,还在于对城市“边角地”空间的精打细算,盘活闲置空间成为增加供给的有效手段。

  以垂杨柳医院为例,2020年新院区启用后,每天就诊群众超4000人次,非机动车停放压力大。为缓解这一矛盾,院方在内部按照规划配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施划标线300余米,新增停车面积约300平方米。同时,双井街道统筹利用医院东门北侧闲置地块,科学规划建设一处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新增车位800余个。该停车场配备了32部设备安防监控,实现全域无死角覆盖,监控信号接入医院安保控制室,由医院安保与街道巡防队定时定点巡逻,筑牢安全防线;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260个,充电区域设置了标准化防火隔离板、温感自动灭火球及水基灭火器,全面保障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为减少非机动车占用步道情况,医院周边增设引导标识,安排专人文明劝导,有效引导非机动车进场停放,畅通步行空间。一系列举措显著缓解了就医停车压力,改善了区域交通秩序,提升了就医体验。

  劲松街道同样积极挖潜,在九龙山地铁站G口旁腾退围墙、整合空闲土地,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80余个,为前往合生汇商圈及地铁通勤的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停车选择。

  从轨道站点旁的井然有序,到商圈医院周边的便利规范,朝阳区正将非机动车停放的“治理蓝图”转化为市民每日可感可及的“文明风景”。这一系列精准发力、精细施策的组合拳,探索出了超大城市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的有效路径,让城市秩序与文明同步“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