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右三)积极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所学所知。                          ■企业/供图

  2024年7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姜浩跨越3000公里,奔赴海拔4000米的青海玉树称多县,开启了他的医疗援建之旅。这位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北京“曼巴”(藏语,意为“医生”)的专家,用专业与热忱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援建故事。

  情怀召唤 奔赴高原

  说起自己参与援建工作,姜浩坦言是受到了同学与同事的双重感召。一次,姜浩从一名“援非”同学的朋友圈看到他参加援建的图片,心里便埋下了参与援建的种子;而骨科裴征医生刚结束的一年援青历程,更让他对这份使命有了真切的感知,那句“缺氧不缺精神”的感言深深印在了姜浩心里。“从同学的描述和裴征老师的实践中,我看到了医疗援助工作对保护当地人民生命的重要意义,我也希望能够用一技之长为偏远地区的百姓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这份蕴藏在心中的医者情怀,让姜浩在接到援助青海的通知时毅然报名。

  作为北京市“组团式帮扶”第五批医疗队员,姜浩在临行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并特意找到裴征请教。从高原环境适应的技巧到牧区群众就医习惯的特点,再到如何高效开展医护培训,裴征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心得。这份“接力棒”式的叮嘱,让姜浩少了几分茫然,多了几分底气。当7月28日正式落地玉树机场,他仅仅用了2天时间便适应了海拔4000米的高原环境,以最快速度奔赴“战场”。

  从抵达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姜浩就重点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作为开展工作的抓手,用心用情为藏区百姓服务,而全力以赴提升当地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成为姜浩暗暗许下的承诺。

  体系再造 技术破冰

  来到称多县,姜浩发现高原地区高发的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肺心病等病症在治疗上的问题并不是硬件不足,而是当地医务人员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急需提升。“这里人口不到6万,绝大部分都生活在牧区,本地医生接触病例的机会和数量极少,无法积累完备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操作经验,这正是援建医生需要解决的难题。”姜浩说。

  在医院工作期间,姜浩每天除了出诊外,还要带领医护人员查房、制订差异化诊疗方案、组织培训。其中,组建“胸痛中心”成为姜浩完善诊疗体系的关键。快速诊断病人是心肌梗死还是其他疾病,确诊后又如何针对病患情况进行精准救治,在姜浩推动下,医院建立起包含“急诊筛查—快速溶栓—监护转运”的胸痛救治体系,并以此逐步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此外,姜浩还联合玉树州医疗机构,共同推进中心系统建设,他说:“援建毕竟是短期行为,要提升当地常态化诊疗能力,实现精准治疗,便是从‘输血’向‘造血’的最好诠释。”

  在姜浩的努力下,相关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而先进技术的引入更是对提升当地诊疗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25年4月2日深夜,59岁的藏族患者因“突发剧烈胸痛1.5小时”被家人紧急送往称多县医院急诊科,经过当地医务人员的准确诊断,患者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右心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此时,姜浩面临严峻选择:转运至能做介入治疗的医院需8小时,但转运期间,心肌细胞将以每分钟百万级的速度死亡,即使抢救回来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姜浩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在完成肝素化治疗后,10秒内完成静脉溶栓药物注射。随着ST段回落,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终于获胜。这例成功抢救,标志着由他主导引入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术”正式落地高原,成为“胸痛中心”施救的示范案例之一。

  深入乡镇 传播知识

  相比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姜浩坦言,医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颠覆式进步的行业。在积极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所学所知的同时,姜浩还多次下乡义诊。

  此外,当地百姓缺乏基础医疗知识,从而导致很多人小病扛着、大病忍着,实在不行才到医院,造成病情恶化的情况屡见不鲜。“我要尽可能把医疗资源带给我所能看到每一名藏区百姓,并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科普宣传。”姜浩说。

  援建期间,姜浩坚持“医疗+教育”的帮扶原则,在称多县下辖的歇武镇、拉布乡、称文镇、清水河镇、珍秦镇等地组织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带领“徒弟们”向牧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惠及称多县各乡镇牧民500余人次。以“师带徒”模式,他共带教3名内科临床医生和1名急诊科临床医生。于2025年3月首次启用了“互联网+医疗”远程视频会诊平台,为称多县地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不是每一朵格桑花都能开在雪山之巅,但每一颗医者仁心都应照亮生命抵达不了的地方。在称多县人民医院工作虽仅有一年,姜浩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倾心融入藏区人民之中,用“心”守护着雪域高原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也因出色的工作业绩获得了称多县优秀援青医疗队员、玉树州优秀援青医疗队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优秀援青医疗队员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