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 ■企业/供图
隆冬时节,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内暖意融融,市民们流连于知识的海洋、艺术的殿堂和历史的回廊。这片如今人气爆棚的“城市会客厅”,背后凝聚着一支“铁军”五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近日,主导这片文化地标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现为六环高线公园项目部),被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强力统筹 超前完成任务
时间拨回2019年深秋。三大建筑项目在副中心沃土上打下第一根桩基,北投项目部团队深深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这不仅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政治任务。”项目部成员们语气坚定。
项目规模宏大——60万平方米、投资130亿元,界面复杂、工期紧、标准高,社会关注度极高。然而,挑战接踵而至。三年疫情,项目部全员做出了一个共同的选择:吃住在工地!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简易床铺成了“标配”。“那会儿真是‘钉’在了一线,靠前指挥,现场协调,一个环节都不敢松。”一位工程师回忆道。正是这种“主人翁”般的担当,让他们闯过了一道道难关:2019年10月28日全面开工,2021年6月主体结构封顶、12月外立面惊艳亮相,2023年11月竣工验收,2023年12月27日,三大建筑如约向首都市民敞开了大门。他们不仅实现了“形象进度和投资指标双超越”,更以“副中心速度”和“金奖品质”,兑现了对市民的承诺。
匠心筑梦 以金奖品质打造精品
漫步在三大建筑之间,其恢宏气势与精妙细节令人叹服。这份“精致”,源于项目部刻在骨子里的“精品意识”。他们科学统筹数十家参建单位,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工期零延误、环保零超标、投资零超概、廉洁零风险”的“六零”目标,贯穿建设始终。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那4.06万吨钢结构骨架。“每一个构件都像艺术品一样对待。”为了呈现飘逸灵动的建筑造型,项目部对钢构的要求近乎苛刻:设计构思要精美、构件加工要精细、施工工艺要精巧、现场安装要精准。这份匠心最终赢得了行业最高认可——2023年5月,三大建筑项目以148.5分(满分150分)全国第一的高分,摘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现场管理水平也获评副中心首批“达标免检工程”。
为了完美呈现建筑大师们的设计理念和实现顶尖功能,项目部展开了一场场技术攻坚战。
北京城市图书馆,拥有高达16米的世界最大玻璃幕墙,从原片制造到深加工、胶合再到超高安装,每一步都推动着中国玻璃技术跻身国际一流。馆内那座世界最大的“全自动智慧机械书库”,让借书变得像点咖啡一样便捷,带给读者全新体验。北京艺术中心,其声学设计由国际顶尖的比利时卡尔声学公司操刀,落成后实测音质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一举摘得欧特克设计与制造国际大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则在地下均匀布设了242个隔震支座,如同为珍贵文物穿上了“金钟罩”,从根源上守护安全。
据统计,项目团队共取得了包括世界级超高玻璃幕墙技术在内的82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硬核实力闪耀副中心。
智绘未来 数字大脑驱动“超级工程”
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内部功能需求多样、设备管线密布,施工管理难度堪称“超级”。如何驾驭?项目部亮出了“秘密武器”——一个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BIM智慧管理平台。
“这就好比给整个工程装上了‘数字大脑’和‘透视眼’。”项目BIM工程师形象地比喻。通过这个平台,他们提前发现并解决了4600多条设计问题,大幅减少现场变更和返工。最终,不仅实现了国内领先的BIM竣工模型数字交付,为未来智慧运维打下基础,更直接节约成本2000多万元,节约工期120天。这份创新实践,斩获“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一等奖和“鼎新杯”数字化转型大奖,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如今,三大文化建筑已成为副中心闪亮的“金名片”和文化新地标。而北投项目部团队已迅速转战城市副中心又一重大工程——六环高线公园的建设战场。站在新的起点,这支善打硬仗、能创奇迹的“铁军”,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作风,全力投入到打造世界级城市高线公园的奋斗中,继续书写副中心建设的精彩华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