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开幕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数百台造型各异的机器人集中亮相,它们中既有善于跑跳,甚至腾跃翻身的机械健将,也有伴随歌曲翩翩起舞的钢铁舞者,更有如丝般顺滑铺床单和精准拿取药品的机器服务生。

  本届运动会涵盖了田径、足球、自由体操、自由搏击、工业场景物料搬运等多样化展示场景。参赛的机器人中,最矮机器人约1米高,最高机器人达到了1.8米,与成年男性身高相当。其重量也从30公斤到220公斤不等,轮式、双足式、单臂类机器人种类丰富;同时,年龄最小参赛操作手仅十几岁,最大的操作手近60岁,充分显示了运动会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场盛会让观众们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彰显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脉动与朝气。

  宇树科技:行业顶流机器人组团亮相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顶流”,其机器人一经登场,便引来许多同行从业团队的关注。运动会上,宇树科技携H1与G1两款量产人形机器人参赛,同时开放平台生态,吸引多支外部队伍搭载自研算法同台竞技,共同探索机器人运动的极限边界。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展示舞技                                     ■记者 周宇杰/摄

  高达1.8米、重约47公斤的H1机器人以强大动力性能著称,其360N·m关节扭矩不仅实现了机器人“原地空翻”零的突破。2025春晚《秧BOT》的集群舞动,已印证其具备复杂动作协同能力。

  而G1机器人高度约为1.32米,重约35公斤。该机器人以极致灵活性见长,凭借23-43个关节电机突破运动极限,全球首次完成“原地侧空翻”,并精通舞棍、坐下折叠等高难度动态动作。

  对宇树科技而言,这场顶级赛事不仅考验机器人软硬件协同能力,更是运动控制算法的前沿试验场。宇树通过深度强化学习与仿真训练,使机器人在高密度动态动作中持续优化稳定性。该公司现场负责人表示,赛事所展现的高性能架构与算法,为工业应用、应急救援等现实场景提供了关键验证和技术储备,也为推动公司持续完善软硬件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公司将提前布局AI、硬件及全球供应链,聚焦技术纵深突破与全球化应用拓展,推动人形机器人从赛场迈向真实工作场景,践行“以机器人解放生产力”的终极目标。

   加速进化:多智能体协同+室内集群控制

  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吸睛的赛事莫过于近40支队伍参加的机器人足球比赛。参赛的机器人中许多长相如出一辙,这些标配“队员”便是由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T1型足球机器人。

  对于该公司市场负责人徐磊来说,T1型机器人刚刚在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助力清华火神队首次夺冠。同时,另一款由该公司研发的K1型机器人也成为德国HDWK球队在其他组别夺冠的“福星”机型。徐磊说:“我们的技术优势之一是多智能体协同。机器人在场上不仅要掌握队友和球的位置,还要知道对手和球门边框的位置,这一系列精确的识别能力,体现了协同配合的技术优势,更成为其助力世界大赛夺冠的重要基础。”

     开幕式中首先出场的加速进化机器人方队                           ■记者 周宇杰/摄

  此外,该公司还带来了在开幕式上群体表演的机器人舞蹈团队,让大家在运动会现场重温春晚机器人舞蹈的风采。同时,由该公司机器人组成的开幕式进场方阵实现了室内集群控制,徐磊说:“相比室外集群控制的高精确度,室内集群控制受到屋顶、竖向结构对信号的干扰,很难做到精确定位。我们通过自主技术手段,解决了机器人方阵的室内集群控制难题,实现方阵动作整齐划一,成为运动会的另一大亮点。”

  运动会上,该公司带来的机器人数量超过100台,约占到整个运动会机器人总数的1/5,其中,95%的足球比赛机器人也来自这家企业。

   星海图:机器人租赁服务产业“萌新”

  与独立参赛企业不同,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本次运动会平台提供方的身份出现。该公司市场负责人张宇佳表示:“我们作为硬件及开发平台提供商,为本次运动会提供了总计8台人形和非人形机器人以及配套VR设备,平台可搭载不同团队自主开发的系统进行训练。”

     星海图的技术人员在调试机器人进行药品分拣                      ■记者 周宇杰/摄

  运动会初赛中,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20多个团队使用了星海图的机器人进行比赛,这些租赁机器人担负起产业萌新们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责任。

  相比跑跑跳跳的热闹竞赛,这8台机器人分别参加酒店、物流、药店、工业等场景服务的“安静比赛”,为运动会实现机器人多场景的泛化应用提供重要依据。张佳宇说:“我们以硬件和平台参赛,就是为国内更多机器人研发团队,特别是高校团队提供一个技术场景化落地的可能,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筑基强底。”

  下一步,该企业将深耕硬件整机,并借助更多开发团队的力量,加速开源模型搭建,构建起具身智能的产业基座,并围绕工业、服务业等多场景逐步探索产品落地,让机器人真正能够为人类解决实际问题。

   松延动力:运动全门类参赛 秀出钢铁肌肉

  来到比赛现场,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算法副总裁崔文昊不仅要忙于自家机器人的调试,还要到不同场景去“串场”学习。

  “我们从7月份便开始准备参加机器人运动会,几乎参加了跑步、跳高、跳远、自由体操等几乎所有竞赛和表演项目。”崔文昊说道。

     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在跳高测试中使用空翻动作                       ■记者 周宇杰/摄

  团队用了一个半月时间不断调试机器人,确保其能适应比赛要求,比如通过不断训练和模仿学习,将原本只能进行时长15秒的舞蹈程序扩展到时长90秒的表演。

  崔文昊坦言,技术层面,松延动力团队并不会完全去复刻开源的技术路径,而是通过对行业前沿技术进行不断学习,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技术方案。其中,机器人材料的强度便是松延动力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蹦跳最容易导致机器人损坏,但是在运动会现场,松延动力的一台机器人不仅经受住了每天二三十次摔打,还参加了从年初至今的所有展示活动,如今这台机器人依旧灵活地在现场忙碌着。

  崔文昊认为,此次运动会是对机器人结构的持久性、稳定性验证的一次绝佳实践检验。通过大量数据汇总和整理,对长序列动作算法的精进有着巨大帮助,后期能很好地反哺到机器人操作训练中,进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商业化能力。

   银河通用:合成仿真数据赋能智慧经济

  8月14日,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银河通用)的两台机器人Galbot作为方阵领头机器人率先走入现场。

  同时,在开幕式FOP场景表演中,银河通用Galbot作为医药场景表演的唯一代表企业,现场展示了在不到1分钟时间内实现了从识别处方到取药的分拣全流程,也是本次比赛中少数能够自主工作的参赛队伍。此外,银河通用还为现场诸多高校团队提供比赛技术支持。

  在银河通用政府事业部负责人曾辉看来,高质量、规模化的数据是提升具身大模型能力的关键,但目前人形机器人数量有限,采集到的数据不足以支撑大模型的训练。因此,银河通用选择运用合成仿真数据的技术路径,在模拟器里进行物体建模、标注以及动作轨迹的模拟,同时利用真实场景数据针对部分垂直场景进行优化。基于这样虚实融合的技术路径打造具身智能大模型,打通从仿真到真实场景中“0样本”或“少样本”泛化的闭环。

     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在分拣药品                                      ■记者 周宇杰/摄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一直在商品货架前忙碌着,只要有观众下单商品,它就能够从货架上取到并递给观众,整个过程完全自主完成,是大会上的明星机器人之一。针对商品种类繁多、尺寸和形状各异的情况,如何精确抓取和分类,该企业在WRC上带来的机器人不仅解决了移动问题,更实现了精准抓取,甚至让不同材质物体的双臂同步抓取成为可能,这无疑将机器人赋能服务行业的进程加快了一大步。

  2024年,银河通用在北京海淀落地了全球首个常态化运营的智能零售“银河太空舱”。在发布仪式现场,该企业还宣布启动“十城百店”计划:以北京市海淀区为起点,逐步覆盖城市街区、景区、商圈等场景,构建可快速部署的智能商用体系,让智能生活更好地走到寻常百姓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