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二期项目                               ■记者 董一鸣/摄

  上午9点,位于门头沟区鲁家山的北京首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二期项目现场,一辆满载厨余垃圾的运输车按照指示缓缓倒车入库,停车后一个卸料口打开,整车厨余垃圾像坐滑梯一样倾泻而下。经过大约30分钟处置,这些曾经的垃圾变身为具备不同资源价值的再生产品基料。

  该项目由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占地约2.18万平方米,设计垃圾处理能力40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200吨/日,家庭厨余垃圾200吨/日,与已经建成的一期项目共同构成了日处理能力达500吨的北京西部最大的厨余垃圾处置设施。目前,这里主要处理门头沟、石景山、西城、海淀等西部地区的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

  走进卸料车间,几乎闻不到异味。首钢环境所属的北京首钢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晓东指着天花板说:“卸料区是最容易产生气味的地方,我们在车间顶部增设了除臭管道,通过高强度排风系统将卸料时产生的气味抽走,并通过净化设备过滤处理。”

  来到处置车间,上下交错排列的管道和高低错落的设备,将这个约3000平方米的区域填满。赵晓东说:“二期项目按照两条处置线进行配置,除了能够提高处置能力外,即便其中一条处置线临时出现问题,另一条也可以保障处置‘不断顿儿’。”

  从卸料口滑下来的垃圾首先进入水力分解器,这套设备的工作原理如同家中的豆浆机,通过高速旋转将厨余和餐厨垃圾粉碎成直径小于2毫米的颗粒。“相比餐厨垃圾主要是熟制不同,厨余垃圾还包含未经烹饪的菜根等生制品,其切碎难度更高,但我们配备了更锋利的刀头,确保任何进入这里的垃圾都被切削粉碎。”赵晓东说。

  随后这些呈浆液状的物质,通过管道运输至除杂分离机进行除杂和除砂处置。赵晓东说:“垃圾中会含有花椒粒、辣椒皮等轻质物质,如果不进行除杂,会在后期发酵过程堆积在液面顶部阻碍沼气发酵。此外,考虑到垃圾中会存在碎玻璃、碎碗等无机物,如果不清理会对机械设备产生摩擦损伤,造成停机等事故发生,因此这套除砂工艺就显得更为重要。”

  经过处理的浆液会被送入至三相分离机,该设备通过高速旋转将油、有机物浆液分离,并送到不同的区域。其中,油脂作为可销售的再生材料,由生物质柴油制造企业进行再利用;有机物浆液则被送入到两个万吨级厌氧罐进行发酵,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发电,除满足处置项目使用外,还能实现园区内电力资源共享,反哺一定的运营成本。

  此外,发酵后产生的液体还将被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再次处置,生成的再生水除可作为工艺补水外,还能满足园区灌溉、保洁等需求,多余的再生水还可供应鲁家山垃圾无害化处置线使用,真正实现了100%资源利用和“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