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抢通1.4公里,垃圾清运20000吨,清淤清扫104506立方米……8月2日晚,市政集团接到抢险救灾指令后,第一时间成立灾后救援指挥部,迅速集结所属一处、二公司、四公司、七公司的业务骨干,火速驰援密云区冯家峪镇开展帮扶清淤工作。他们采用“分片包干”模式,承担起18个受灾行政村的清淤清扫、道路抢通、垃圾清运等任务。截至目前,市政集团已圆满完成冯家峪镇全部抢险任务。
在本次抢险中,市政集团一处抢险队仅用2天时间就拆除了冯家峪镇政府文化中心,创造了突击队抢险的新纪录。市政集团一处项目指挥连新增介绍,该政府文化中心占地6600平方米,通体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东临白马关河,西接西火路,宛如被夹在“水路”之间。“当时,该地区已有数十间房屋倒塌,残垣断壁不仅阻断了河流,还危及西火路这一上山救援唯一通道的人车通行安全,加之河水上涨可能引发二次水毁,形势可谓危在旦夕。”
为保障公路运输车辆正常通行,抢险队连夜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场地限制、安全保障、坚硬结构拆除、建筑垃圾消纳等核心问题反复推演,精准制定拆除方案,逐一排除施工范围内的各类阻碍。当镇党委书记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量,担心地询问“2天时间能否完成清运工作”时,连新增坚定地说:“再难我们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避开日间交通高峰对镇域运转的影响,抢险队采用夜间错峰施工模式——白天开展清淤作业,夜间则实行“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方式。破碎钳与挖掘机协同联动,破碎钳先对建筑物墙体、立柱进行解体破碎,将大块混凝土分解为便于清运的小块,挖掘机随后用铲斗将破碎后的建筑垃圾归拢成堆。经过48小时连续奋战,抢险队成功拆除6600立方米的建筑物,清运建筑垃圾15000吨,同步整平场地2000平方米,高效完成文化中心L型院落的拆除任务,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3天时间,累计清理淤泥20000立方米,转运建筑垃圾5000多吨,这是市政七分公司项目经理赵松华和团队完成的数据。“我是党员,又是项目经理,我不带头谁带头?路通了,老百姓的心就安了!我们再苦再累,值!”
8月3日凌晨5时,赵松华接到抢险任务后,立即带领项目部党员成立党员突击队,与技术人员及50名工人一同奔赴密云冯家峪镇番字牌村、黄粱根村和箭火岭村。天渐亮时,眼前的景象让每位队员心头一紧:番字版村、黄梁根村这两个村的主干道被平均厚度达80厘米的淤泥覆盖,最深处超过1米;大量建筑垃圾被洪水冲得杂乱散落,在道路两侧形成总长约1.5公里的堆积带。
“先通主干道,再清小巷道”“日清淤400立方米”,随着现场调度会迅速召开,清晰明确的抢险目标深深印刻在每位队员心中。队员们介绍,当时的清淤现场困难重重:深可没膝的淤泥、混杂着碎石木料的建筑垃圾、大型机械难以施展的狭窄巷道……赵松华提出的“人机结合”战术高效破局:主干道用机械“速推”,小巷道靠小型机械配合人工“细啃”,清理进度稳步向前推进。
从抢通生命通道时的争分夺秒,到清除隐患过程中的攻坚克难,北京建工市政集团的抢险队伍以专业与担当,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一个个奋战的身影、一组组亮眼的数字,不仅是灾后重建的“进度条”,更是写给受灾群众的暖心安心承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