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桥流水,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风景。我们可能会想到江南水乡的温婉,那里蜿蜒的河流像绸带一般,小桥如虹跨越其上,两岸是白墙黑瓦的古朴民居,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水墨画卷。
或者,我们会想到凤凰古城的浪漫,那里的沱江静静流淌,古老的吊脚楼依水而建,石板街上回荡着历史的脚步声。
但很难想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小桥流水还存在这样的光景。
在中山市老城区,新建涌是一条让人望而却步的河涌。沿岸居民畔水而居,但因生活污水直排河涌,这里水质恶化。
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政总院承担起中山市中心组团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的设计任务,力求还给居民一片碧水绿岸。
我携带规划开展入户调研,详细记录居民对河道治理和拆迁的意见建议。我们多次与属地政府沟通协调,征询各方意见。作为设计单位,我们在设计时面临多重考量:甲方强调在实现功能的同时要尽量减少造价,同时还要注重美观;施工方希望简化施工流程,减少与居民的沟通成本,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而当地居民一方面希望河清水绿,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保留他们的家园,保留这一份记忆。
面对这些需求,我们必须寻找平衡点,面对居民的期待,每一个决策都值得深思熟虑。
为了实现环境治理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我们综合考虑方案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居民意愿以及长远的影响,提出三种方案进行比选:
方案一注重保留现状,无需拆迁房屋,在河涌内采用挂管形式布置截污管线。本方案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拆迁,但存在占用河道断面、影响行洪安全、施工难度大、运营维护复杂等风险,还存在临河建筑开裂的潜在隐患。
方案二寻求折中,采用非开挖的顶管技术在现状道路上建设截污干管,对岸边建筑进行局部拆除以满足施工的要求。这一方案以最小的拆迁量把截污管线布置在了河岸上,但实施起来也有其复杂性,由于临河建筑的厨房和卫生间大多靠近河涌一侧,管线改造需要破坏居民房屋,甚至凿开室内地板,因而遭到了居民的反对。此外,机械设备的进场和交通疏解存在难度,河岸景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方案三着眼于长远,在河岸上铺设截污干管并同步建设河岸公园。这一方案尽管征拆难度大,施工周期长,但优点是能够在彻底解决河涌黑臭问题同时,实现道路拓宽和河岸景观的全面提升。
经过多轮方案比选和充分论证,各方最终选择了岸边铺设截污管线,并建设河岸公园的方案三。
随着搬迁的推动,我们的设计工作也加速落实。在设计方案中,我们深刻理解并尊重粤港澳地区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致力为居民打造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我们在河涌沿岸设计了休闲步道、亲水平台、活动广场等设施,满足了居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同时,我们保留了村落中的古树和土地庙,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艇的制作技艺,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春日里,河水波光粼粼,绿树随风摇曳,市民在这里休闲打卡,享受碧水蓝天下的惬意时光。
经过治理,新建涌从“老大难”逐渐蜕变为“模范生”。曾经的黑臭河涌已华丽转身,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河”。
改建并举,厂网一体,中山市治水治出了新水景、新岸景、新风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惬意生活正在回归。新建涌的“蝶变”是总院以水环境治理助力人居环境改善的缩影。在中山市港口镇,像新建涌这样的河涌有40条,工程累计完成截污管道铺设62.99公里、河道清淤433739.29立方米,管道检测与修复40.54公里,岸线新建及修复11.5公里,工程整体完成进度约99%。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道出了治水人的初心。“让城市更美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使命。总院人为了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当目睹市民在清澈的河边重拾童年的欢笑,那份幸福感、价值感、荣誉感便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深知,每一分努力都是对这座城市、对每一个家庭美好生活的承诺。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尊重传统文化,注重听取居民需求,让设计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符合人民期待,让我们共同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北控集团市政总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