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师傅用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清理路边飞絮 ■记者 周宇杰/摄
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4月4日起,北京市杨柳飞絮进入始发期。今年,全市在“洗剪吹”的传统手段上,为杨柳树喷上一层新研发的凝絮剂,减少杨柳絮飘飞,努力实现“有絮不成灾、不成害”防治目标。
4月9日上午,记者在景泰桥西侧看到,路旁的毛白杨高大碧绿,工人师傅们手持高压水枪,正向路旁的白毛杨树冠喷洒一种透明的黏稠液体。现场闻不到特殊的气味。记者注意到,因水流冲击,有的花絮掉落在了地上,但并没有张开,而是呈完整的棒状,避免二次飞絮。
“这是新研发的凝絮剂,按比例加入水中稀释后,用高压水车、雾炮车或者无人机喷在杨柳树的树冠上。”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治理飞絮,通常使用喷水、剪枝等手段,被形象地称为“洗剪吹”,今年还可以用凝絮剂给树“贴面膜”。
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艳春介绍,这种凝絮剂是食品级的,是以物理的方式对飞絮进行包裹和固定,使其黏结收缩,失去飞行能力。凝絮剂是无毒无害、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机物,在后期经过雨水和光照会自然降解。前期的试验数据也表明,凝絮剂不影响树木生长,也不影响叶片的呼吸、光合和蒸腾作用。
目前,“面膜”已经在红领巾公园以及延庆、密云等区域开展应用,下一步将加大中试的范围。
此外,今年本市还研制了一种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从外观看,它像是一台吸尘器,但打开开关后,只能吸取飞絮等很轻盈的东西,不一会儿,跟吸收机相连的飞絮暂存袋就装满了。
“它的风压、风量都很小,只能吸取飞絮、蒲公英之类。”研发负责人介绍,这台吸收机的重量很轻、使用方便,等特点。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可配置不同重量的锂电池,也可配备重量6公斤、30个工作小时的背负式锂电池包。养护工人使用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可快速吸走落地的杨柳絮,及时消除火灾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今年治理杨柳飞絮将重点关注居民区、公园、学校等人流量大、关注度高等区域,尤其是长安街沿线,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要加大力度清扫、湿化。突出重点时段防治,强化夜间清扫及上班早高峰前,及时对前日积存飞絮进行湿化和清扫;在10—14点果序开裂飞絮高发时段,加大喷水湿化力度;晚高峰前,再次进行湿化和清扫,降低飞絮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同时建立飞絮治理快速反应体系,按照30分钟反馈的原则,及时开展湿化清扫。
除此之外,市园林绿化局与市气象局、市城管委等12个部门紧密协作,将杨柳飞絮防治与安全生产和防火工作、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林地绿地日常养护工作、病虫害防治工作等深度结合,坚持“应湿尽湿,应扫尽扫”,高标准开展杨柳飞絮预报和飞絮综合治理。
据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课题团队和北京市科技计划有关团队,正在研发杨柳飞絮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场景式应用。该研究从不同防治场景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筛选、繁育出的雄性杨柳树优良种质资源、创新研发的新型控释长效飞絮抑制剂和生产工艺体系、树干注射与飞絮吸收装备等多种前沿技术一体式集成进行场景式应用,构建适用于核心区、公园、学校及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的,或者适用于交通高流量区及片林的杨柳飞絮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这种通过跨领域技术集成与场景化部署的技术体系,可以形成覆盖“源头控制-过程干预-末端治理”的完整链条,并形成标准化流程,为基层在实施杨柳飞絮减量工程或绿地提升改造过程中提供灵活适配的解决方案。
根据预测预报,本市即将进入第一个飞絮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五环内中心城区,飞絮树种为雌性毛白杨,而近期气候干燥,飞絮易燃风险骤增。提醒广大市民,飞絮极易引燃,严禁户外用火,严禁乱扔烟头,谨防引燃飞絮引发事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