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北疆,绿能涌动;京蒙携手,共绘新篇。京蒙两地“牵手”29年来,两地不断健全协作机制,协作模式不断升级。京能集团以首都国企的使命担当,深耕京蒙协作沃土,将首都创新势能与草原资源禀赋深度融合,在祖国北疆书写着新时代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的协奏曲。广袤的草原见证了京蒙两地以绿色为纽带、以创新为引擎、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作为京蒙协作的排头兵,京能集团立足“国之大者”,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在内蒙古大地铺展壮阔画卷:56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1216亿元投资掷地有声,近7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点亮万家灯火。2024年,160亿元新增投资如春潮涌动,12个产业项目次第开花,绘就出一幅现代能源体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时代图景。在这里,风机与白云共舞,光伏同绿草相映,储能设施星罗棋布,智慧矿山闪耀创新之光,京能人用实干与担当,谱写着新时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动人乐章。

  1  产业赋能 以能源优势夯实区域发展根基

  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双向赋能,是京蒙协作的牢固基石。内蒙古自治区历来是风电、煤炭开发建设的热土,风能、太阳能、煤炭等能源资源富集。而这里也是京能集团重点投资区域。京能集团以北京市国资委“四个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投产一批、见效一批)为行动纲领,投资领域涵盖火电、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风、光、储、氢一体化的综合能源体系,依托内蒙古丰富的“风、光、煤”资源点亮了北京市以及周边的万家灯火。

  ⇨⇨火电压舱 夯实能源保障

  在京能集团的内蒙古版图中,火电承担着能源供应“压舱石”的重要角色。截至2024年,京能电力在内蒙古运营火电项目12个,总装机容量达1372万千瓦,占京能集团总装机规模的60%以上,项目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等地区。其中,乌兰察布以61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成为京能电力最大投资区域。岱海发电、京宁热电、京隆发电等电厂不仅为当地提供稳定的电力和热力供应,还在就业、税收、生态治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重点工程,岱海发电坐落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湖南岸,总装机容量258万千瓦。该电厂在保障华北地区电力供应的同时,通过生态补水工程推动岱海水域生态修复,实现“电水联产”,成为工业与生态共生的典范。不仅如此,岱海发电投入运营后,凉城县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从国家级贫困县一举跨入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截至2024年9月,乌兰察布地区四家火电企业累计纳税约90亿元,解决就业4400人/年,供热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为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驱动 引领技术突破

  京能集团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锡林郭勒盟,京能五间房电厂2×660MW超超临界褐煤发电项目(锡林发电),获评2020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该项目破解了富煤干旱地区煤炭资源转换的瓶颈,其自主研发炉后烟气冷凝提水技术,可高效回收褐煤燃烧后的水分,实际运行提水量可达100~150吨/小时,年节约发电取水量达150万吨左右,实现发电生产“零取水”,构建了以“零取水”为特征的发电生产自循环,成功破解干旱地区高水分褐煤规模开发应用瓶颈。该项目创新性地将煤炭利用与生态修复、绿色农业相结合,被纳入内蒙古“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成为行业标杆。

  此外,锡林发电通过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实现从入厂到入炉的采、制、化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规避人工干预风险,提升燃料管理效率。2022年,该厂在五间房项目附近开展固废复垦修复工程,修复种植植被200多亩,覆盖率达90%,为草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业解决方案。

  2  绿色转型 抢占新能源发展制高点

  踏上新征程,能源行业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内蒙古资源优势与京能技术优势精准对接,布局谋篇新能源产业,抢占发展新机遇。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京能集团以“风、光、储、氢”为支点,全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着力打造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基地。截至2024年底,京能集团在内蒙古的新能源装机规模近700万千瓦,绿电年交易量超38.1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逾291.19万吨。

  ⇨⇨风光火储氢一体化 创新示范引领未来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京能集团查干淖尔风光火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于2024年底投入运营。作为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该工程是京能集团深化京蒙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共同建好内蒙古“绿电进京”通道的重要战略布局。项目不仅实现了从煤到氢的能源一体化制备利用,还将传统的煤电联营模式拓展为“煤电联营+风光火打捆+氢气制储输用”的多能源综合运用模式,充分发挥能源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

  项目中的都日那风光储电站与额勒苏图风储电站,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26.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约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00万棵。2024年9月,项目首笔绿电通过“e—交易”平台直供北京,草原绿电跨越山川,首次通过市场化通道直达首都。“风光进京”新通道的建成,不仅为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提供了创新路径,更让“绿电进京”从蓝图变为现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增添强劲绿能引擎。

  ⇨⇨防沙治沙与风光一体 生态效益双赢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指示精神,京能集团在锡林郭勒盟启动490万千瓦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首期150万千瓦项目快速推进。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每年可节约标煤6.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18万吨,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开发的双重目标。

  此外,京能智汇防沙治沙工程还通过土地流转为当地牧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探索“光伏+养殖”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牧草、饲养牲畜,实现“绿电电力生产+生态经济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氢能破局 开辟能源新赛道

  京能集团率先布局氢能产业。2024年4月,作为京能集团首个“风光火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的配套工程——查干淖尔制氢站开工建设,一期规划建设200Nm^3/h制氢站及两座500kg/12h撬装加氢站,作为集团首例碱性电解水制氢项目,利用风光绿电生产氢气,年制氢量达500Nm^3/h,应用于电厂发电机冷却和氢能重卡燃料替代。未来,京能集团将根据需求扩大规模。

  未来,京能集团将持续探索氢能在化工、交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构建了“新能源+氢能”的产业协同场景,还为内蒙古打造“北方氢谷”提供了技术储备。

  3  责任担当  以产业协作助推乡村振兴

  在北京市国资委带动下,京能集团始终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带动、公益捐赠等方式,助力内蒙古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底,京能集团累计带动内蒙古就业岗位超1.1万个,公益捐赠超千万元,惠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

  ⇨⇨就业帮扶 万岗惠民生

  京能集团旗下京能电力、昊华能源两家企业,充分发挥在内蒙古地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等地的电力、煤矿项目优势,根据当地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和专业情况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截至2024年底,累计带动内蒙古当地就业超1.1万人。2024年吸纳内蒙古受援地区就业人数达647人,其中农村人口390人,大学毕业生85人。

  ⇨⇨公益捐赠 温暖千万家

  2024年,京能集团向内蒙古多地开展定向捐赠:向伊金霍洛旗教育基金会捐款450万元,助力贫困学子就学;向阿巴嘎旗捐赠200万元,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纳林陶亥镇投入300万元实施“温暖工程”,改善居民供暖条件;向苏布尔嘎镇捐赠50万元用于绒山羊种羊场建设,推动特色养殖业发展。这些举措精准对接了当地民生需求,彰显了国企的社会责任担当。

  ⇨⇨生态惠民 绿电点亮幸福

  京能集团将能源项目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在把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绿电”的同时,也为当地描画着“绿水青山”的美好画卷。在内蒙古通辽,京能集团所属京能国际通辽238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381台风力发电机“乘风而起”,让“戈壁荒漠”变身“绿色之洲”。岱海发电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推动粉煤灰生态利用,对残缺山体进行回填、压实、覆土、植被恢复,历时两年完成了对浩鲁布勒吉山(双山)200多亩残缺山体的修复,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4  未来展望  书写京蒙协作新篇章

  从锡林郭勒的“零取水电厂”到通辽的“风电矩阵”基地,从乌兰察布的“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到查干淖尔的“制氢储能”工程,京能集团以首善标准和国企担当,在京蒙协作的大地上书写了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壮丽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京能集团正以能源安全战略为指引,擘画京蒙协作新蓝图。未来三年,京能集团将重点推进“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基地建设,打造绿电进京“能源动脉”,让更多草原清风和大漠阳光点亮首都的万家灯火。在氢能领域,绿氢制备基地将加速布局;在煤炭产业,智慧矿山建设将全面铺开,应用机器人巡检、AI管控平台等新技术,推动煤炭产业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升级。

  与此同时,京能集团将创新“绿电+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让草原儿女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新能源开发与防沙治沙深度耦合,光伏板下牧草茵茵、牛羊成群,昔日的黄沙之地将变身“绿电蓝海”,绘就“风吹草低见绿能”的北疆新画卷。

  京蒙协作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京能集团将坚持“首善标准”扛起国企担当,让技术创新的火炬照亮草原,让绿色发展的春风吹拂北疆,在祖国正北方绘就一条生态与能源交织、发展与惠民共进的亮丽风景线。正如查干淖尔的风机迎风转动,京蒙携手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孔令婵/文 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