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在说青春美好,可青春究竟为什么美好?雷锋在日记中写道:“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多年前,我追寻过美好青春的具象化,而如今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首往昔,我会说青春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可以无限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我也有幸成为一名青春追梦人。

  我第一次知道土木工程是在初中,当时其实并未太关注土木工程具体是做什么的,直到高考填志愿时,这四个字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做决定可能就在那一刹那,我的人生就此与土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我无比幸运地来到总院公司这个大家庭,一个能让我青春梦想开花结果的地方。

  刚来总院时,我一直在做新人设计师都需要经历的新手任务——套图框。当时心里其实有点郁闷,心心念念着啥时候能干大项目、建大桥?带着对建大桥的渴望,我在完成各项设计任务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补齐短板,积攒技术力量。在设计院,时间总是让人感觉不够用,每天都在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忙碌中度过,我也渐渐地成长起来。

  记得很清楚,那是2021年的元宵节,下班的时候,领导找我说有个急活,109国道新线工程,有两处关键节点桥梁需由我们科室接手完成,其中一座接西六环跨越永定河、主跨为188米的军庄刚构桥,科室决定由我负责结构设计。说实话,我当时心中五味杂陈,有兴奋、有紧张、有忐忑,愣了大概几秒,领导估计看我有点愣神,就问我能不能接?我说没问题。

  设计条件复杂,由于前期工作没参与、同类型桥梁设计经验不足,每个现实情况都严重影响设计进度。我捋清思路,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做好准备工作,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前期设计资料,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寻找本院做过同类型桥梁的设计资料;第二步,发现前期设计中隐藏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第三步,寻求总工指导,查缺补漏,完成计算并出图。

  设计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出意外地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接近9度区的大跨矮墩刚构桥的抗震设计问题。根据2020年新抗震规范的要求,A类桥梁在墩柱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为解决这个难题,我查阅了总院设计的季华大桥、东莞水道大桥以及其他同类型桥梁的设计资料,对比筛选多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性,挖掘出对本项目有参考意义的思路和想法。时间在一点点流逝,离提交成果的时间也越来越近。经过团队一次次热烈的讨论,一次次地对比试算,最后综合多种处理方法与多次试算结果,创新性提出了承台纵向分离、横向连接的下部结构处理方式,妥善解决了结构抗震问题。

  项目推进的同时,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了公司自立课题《高烈度区大跨度矮墩连续刚构桥结构体系研究》,希望借助本课题把刚构桥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有可实施的处理措施,进一步提高总院公司在刚构桥领域的设计实力,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项目设计、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经验推广一整套交互式新型设计理念,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经有3项发明专利完成申请,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同时,我把军庄刚构桥的设计实践整理形成论文,发表在第二十五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上。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相信更多的成果将陆续展现。

  经过这次的项目历练,我深刻感悟到创新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创新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才能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技术革新。我也深刻体会到公司提出的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质量、提高总院科技硬实力的现实意义。

  如今,军庄刚构桥已经通车,我的“大桥梦”也悄然实现。从意气风发的青葱少年,到如今依然战斗在桥梁一线的青年工程师,我带着青春梦想砥砺前行。军庄刚构桥的建成,是我设计人生中点亮的第一座灯塔,它将理想之光洒向现实之路,指引着我奋斗的方向。今后,在设计道路上,还有更多灯塔等待着我去逐一攀登、点亮。希望在我与总院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出的道路、桥梁、隧道、水厂、地铁等工程能够改善和提高更多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北控集团北京市政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