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在工作中

        立足岗位25载,中建一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平始终深入钻研精细化管理举措,秉持“履约是基础、内控是核心、盈利是关键”的项目管理工作理念,以“定目标、抓策划、强内控、严考核、防风险”实施路径,总结出了一套“向管理要效益”的项目管理理论。

        杨建平先后参建及主持建设了首都机场停车楼项目、国家优质工程——宝源商务公寓项目、北京市最大保障房项目——孙河棚改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民生项目。先后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北京市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以及中国建筑“四优”共产党员、中建一局优秀青年工程指挥等荣誉。

         推行精益管理    争做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者

        杨建平自工作以来,破解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探索实践出一系列经营管理的好方法和好思路。担任项目负责人期间,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利益,累计为企业创效超3亿元。他创新性发展新型营地建设,提出“七化管理”,即“办公环境园林化、办公设施标准化、员工宿舍公寓化、服务设施社区化、营地管理物业化、管理模式人性化、文化生活网络化”,打造全国首批实行全方位服务管理模式的新型社区化营地。

        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期间,杨建平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市场属地化建设,开拓新业务赛道。他提出对项目履约进行服务式管理、对项目成本进行集中式管控,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履约管控、成本管理制度办法。同时,他积极推行商务管理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牵头开发了满足企业需求、服务商务管理、先进的X5信息化系统,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成本竞争力。

        在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期间,杨建平坚持高质量发展总基调,紧跟国家战略布局,确定了企业“十四五”战略,明确“13526”战略路径,立足六大区域布局,通过深入推进“三核(海外+房建+基础设施)两驱(投资+EPC)”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品线,为实现中建旗下最具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建筑综合服务商目标持续奋进。

         服务首都经济建设    争做北京“城市名片”的塑造者

        大望京2#地超高层建筑群,屹立于国门要塞——望京中央商务区之中,是落地首都机场进入市区后首入眼帘的标志性建筑群。建筑群由昆泰嘉瑞中心、中航资本大厦、忠旺大厦三个工程五个单体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45.17万平方米。

        杨建平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以技术创新擦亮首都“金名片”。该工程创造“五项第一”“七项之最”,是国内唯一LEED双铂金认证建筑,是首家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碳中和证书”的办公建筑,是绿色可持续的5A甲级智能化商务中心,打造安全经济、绿色可持续的250米及以内超高层建筑新标杆。

        截至目前,杨建平带领团队累计打造200米以上超高层6座,承建包括大兴国际机场东航基地、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在内的交通枢纽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8项。

         秉持人民至上理念    争做保障首都民生的担当者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杨建平带领团队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安居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00余万平方米。其中,孙河棚改二标段项目是北京市当时在建面积最大的安置房项目,是朝阳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北京“三城一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中国硅谷”的重要配套措施,是首都机场周边居民幸福升级的一张靓丽名片,共解决1.3万余名村民的回迁安置问题。

        此外,他带领团队建设了包括西局村回迁安置房项目、周庄子农民安置房项目、卢沟桥安置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四季青镇常青回迁安置房项目、辛庄村回迁安置房项目、昌平新城小区回迁安置房项目、西礼尚庄城中村改造项目等十余项重点民生工程,总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为两万余户首都人民解决了居住问题。

        202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23·7”暴雨,杨建平组织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房山等地参与灾后重建,修复13条河道,约94.7公里,涉及青龙湖镇、霞云岭乡和史家营乡等六个乡镇;并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修复岸坡及挡墙43.8公里、桥区护砌800平方米,重建桥涵34座、巡河路1.6公里。

        “与团队一起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强烈的责任感,立足北京,服务北京、建设北京,为首都经济建设、行业发展作出贡献。”杨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