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公布的我国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评价中,北京位居全国第一。1月以来,本市平均每天就有800余户企业诞生;企业存量突破210万户,实有科技型企业占比近4成。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工作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经营主体在首都“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电子营业执照 累计应用1.5亿次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从经营主体需求出发,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加大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的应用,使其成为企业办理涉企电子政务中的全场景通行证。今年前2个月电子营业执照调用量超1千万次,累计应用量1.5亿次,稳居全国首位。同时,持续规范市场中的不当竞争和干预行为,大力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去年,市市场监管局推动退还各类不合理费用6.23亿元,帮助经营主体减轻经营压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探索柔性执法,完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慎罚的机制,让经营主体在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中安心健康地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在依法履行政府监管职能的同时,大幅减少监管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实现监管“高效”而企业“无感”。市市场监管局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启动非现场监管,目前已经实现了行业领域全覆盖,计划到2026年底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到2027年底超过80%。
本市将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纳入行业领域白名单,原则上不主动上门开展现场检查。今年以来首批150家经营主体纳入试点。同时,深入推行“一码检查”试点,即要求行政检查任务要通过综合监管e码查先行发起,检查时必须扫描“企业码”,记录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要素等所有信息。通过加强任务管理,规范检查流程,杜绝任性监管。今年以来全市已扫码检查1.7万次。
广告企业增势良好 奋争首季“开门红”
市市场监管局联合10部门出台“广告业十条”,从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广告产业园区及地方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有力促进全市广告业收入增长。今年3月,本市广告业纳统企业已从1077户增至1206户,增长11.9%。本市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快数字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在目前一个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建设数字广告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用地、资金、项目等方面向广告业倾斜,通过提供“管家式”服务,对头部广告企业“一对一”帮助解决发展需求和困难;二是大力促进数字广告业发展,北京加快出台促进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更好促进广告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三是高频推动头部企业多做贡献,对排名前20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逐个服务、解决问题。本市大力推动放开和规范重点领域广告发布,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资金扶持措施,让政策惠及企业。今年1月至2月,一些广告业龙头企业选择落户北京,广告企业增势良好,力争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今年本市计划发布 160项地方标准
本市聚焦服务扩大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创新药械的上市速度,目前已推动3个创新药、14个创新医疗器械、12个人工智能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推动169个创新药获批临床。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争取并参与两项国家试点。一是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二是加快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审评试点。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同仁堂麦尔海、美图茉颜、北京蔻赛3家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技术提升,培育了增长新动能。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围绕质量强基、强链、强区建设,从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两个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北京标准”。本市地方标准已突破2100项,今年计划发布地方标准160项,并高水平办好第二届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筹建量子信息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加快建设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领域,着力构建与产业链相适配的标准体系,以提高技术、能耗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扩大内需贡献力量。
(市市场监管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