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煤厂变身充满古韵的多元复合空间                                 ■记者 董一鸣/摄

        “谁也想不到,当年黑乎乎的煤厂,现在是有模有样的四合院。”每次经过位于磁器库胡同2号的“能+庭院”,居民常国庆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他每天下午都出来遛弯,路过四合院时总会往里瞅瞅,眼瞅着这个占地560平方米的小院一点点蜕变,从老煤厂变身为一处充满古韵的多元复合空间。

        近年来,随着首都功能不断疏解,京能集团主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煤业退出、产业转型的脚步。在存量空间逐批盘活的同时,新产业、新业态随即开动,实现腾笼换鸟。当老煤厂搭上现代化改造、品牌化转型的“快车”,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城市更新    激发老建筑活力

        磁器库胡同2号曾经是一处煤厂,维护着周边居民的烟火气,后期经历了菜市场、青年酒店等多种业态。今年,京能集团对这处院落进行改造,历时8个月时间,一座红墙灰瓦四合院终于落成。

        一墅一庭院,一院一方天。走进焕然一新的院子,俨然置身中式大宅。秋日阳光下,前厅、会客厅、中心庭院围合布局,随处可见的中式元素与曲水流觞的水景布置相得益彰,高度还原了中式传统庭院的形态。院子在传统建筑的结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搭载了会客、办公、展览展示等功能,造就了一座古今结合的新中式院落。

        “丰富产品的人文属性,提升设计的格调,始终是项目改造的目标。”北京京能房产租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工程设计中心从慧晨介绍道。

        入门处的青花瓷屏风暗藏着设计团队的匠心。设计团队充分挖掘项目的品牌文化属性,引用“磁器库”的地标属性,将青花瓷元素融入装修设计中。同样,餐厅南侧有一处青花瓷板装饰。这些来自明清等时期的青花瓷碎片,经过二次加工,拼贴,构成了一幅瓷板画,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让这些碎瓷片再次焕发生机。

         科技加持    传统与现代融合

        现代技术的加持,也让这座古韵院落更加智能化。

        庭院中央,可开启的全景天窗阻挡了秋日的寒凉。据从慧晨介绍,项目原本为一处框架结构的单层房屋,采光及通风的效果较差,缺少了印象中的庭院感。项目团队最终拆除了中心庭院近100平方米的屋面楼板,加装了可开启天窗,与自然串联。

        项目团队在不大幅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智能化配置。据悉,院中照明、采光、通风等设施全部实现智能化控制,在营造庭院氛围的同时,满足了使用的便捷性。智能管家程序配合个性化的预设模式,实现庭院空间在不同场景下的快速切换,美与舒适完美结合。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作为冷源、热源,在提升供能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深挖存量    城市服务提质升级

        作为京能集团传统煤业转型的一张名片,京煤集团历经原有煤炭主业剥离、低效无效资产退出的阵痛后,在转型发展中确立了“打造京能文旅平台”的主业方向。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其疏解腾退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并结合城市功能对存量空间进行升级改造,培育写字楼、酒店、养老、社区服务中心等城市服务业。

        其中,“能+庭院”旨在打造复合型生态文化运营空间,在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存量空间的基础上,按照“一庭一文化、一院一特色”标准,因地制宜提质提效,通过进行内部功能区重新布局划分,设计出更符合现代需求和审美的多元化功能空间组合,探索城市空间的品牌化运营之路。

        据悉,目前“能+庭院”已有8处院落完成了改造,并已全部投用。未来3年,“能+庭院”项目将达到30处,围绕城市核心区的存量空间,量体裁衣,打造独具特色文化的庭院IP,激发老建筑的新活力,延续北京城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