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展现智慧制造程序                                ■记者 董一鸣/摄

        一块刚刚制作好的预制混凝土楼板从蒸养窑中被缓缓推出,由6个摄像头组成的工业版“核磁”扫描设备立刻投入工作,将这块构件从里到外来了一个全身扫描,构件长、宽、厚、钢筋预留等数据仅用2分钟便传递到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屏幕上……

        在2023年服贸会现场,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现场展示的一台电脑屏幕上,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生产线上的生产数据被实时推送到系统后台。

        “以前,我们如果对生产出的构件进行检测,需要质检员到现场进行徒手测量,并扫描构件二维码填写上相关数据再推送到后台。由于构件生产数量大,为配合流水线流转节拍质检工作往往较为紧张,但如今采用自动检测设备,成品质检实现了自动化流水作业,每块构件都执行标准化的检测流程,每块平均质检时间为2分钟左右,对于质检有问题的构件将被立刻返工,确保每一块入库的材料都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了我们产品的整体品质。”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现场技术人员说。

        作为北京建工新材公司智慧生产IMPCS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智慧质检为预制构件生产把好了最后一道关,不过这套系统的应用不仅仅是质检这一项。

        打开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的IMPCs智造管理平台,生产的全链条所有环节都可以从平台上找到内容。从每一单合同的签订开始,系统上都会进行记录,依据合同确定的内容,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深化设计,确定所有生产数据后,系统形成构件钢筋、辅料、构件3个清单和其他生产信息,并实现对生产环节的主辅料数据的自动生成,甚至可以细化到需要几个螺丝、几个套筒的细枝末节数据。与此同时,建工新材公司下属各条生产线的产能和使用情况也在系统上全部显示出来,调度人员可以根据项目位置、构件数量等信息实现任务的有序分配。而进入生产环节后,工艺流程、资料管理、模具种类、养护时间等内容都可以从系统上查询到,同时,每一个构件都会拥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作为身份信息,便于后期储存与运输。此外,不同生产线配备的劳务人员情况也都可以在系统上查到,真正实现了从每一粒石子到每一块构件的全过程精细化管控。

        作为预制构件的前端产品,混凝土的生产也依靠该公司自行研制另一套系统实现了智慧生产。前不久,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拌混凝土质量智能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市住建委专家组的成果鉴定,“这项技术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混凝土生产实现了‘人脸识别’,通过一次生产的数据储存和应用,实现系统自动识别相关产品信息,自动配置材料和搅拌时间,解决了人工检测成本高、效率低等难题。”技术人员说。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经过鉴定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北京建工新材公司来说,智能制造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以质检环节为例,该企业正在研究将质检工作从成品检测前移至生产前端,也就是在预制构件生产初期的钢筋绑扎、线盒埋设时就对其进行“核磁”扫描,及时纠偏纠错,确保从源头上实现质量可控,切实提高产品品质,持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