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总集团援建队员正在进行清淤作业 ■记者 刘偶/摄
8月16日,北京城建集团所属住总集团国道109工程第九工区斋堂项目部项目经理何福军再次开上车,带领援建队员开始新的一天清淤任务。自8月13日接到清淤工作部署后,住总集团国道109项目330余名援建人员,24小时坚守一线清淤岗位。截至17日,援建队员已完成29.3万立方米清淤工作。
在门头沟区,住总集团主要负责斋堂镇和清水镇共计29个村子、4个民生工程区域及57条乡村道路的清淤任务。国道109工程第九工区项目党支部书记兼本次清淤任务斋堂镇、清水镇区域负责人王岩说:“我们接到任务后,仅用1小时,就组建了193人的援建团队,后续又从外地增派了140余人;同时首批共协调组织了38台挖掘机、24台铲车以及其他单兵设备开赴现场,在援建第二天一早,就有大约271名作业人员被安置到不同区域迅速开展工作。”
走进斋堂镇白虎头村,村内道路已全部完成淤泥清理和消杀工作,冲洗后的地面干净整洁,村里房屋墙体水渍也逐渐褪去。在现场,5台挖掘机和4辆铲车,正全力对村口处剩余淤泥进行清理。据统计,本次白虎头村清淤总量超3万立方米。
由于村内场地狭小,传统300/360等型号挖掘机无法进入现场,因此项目部只能采用30和50两款挖掘机,一铲下去,最多也就挖0.3立方米淤泥。“为提高作业效率,我们在进场前,专门对设备位置进行了规划,同时对装卸和运输时间进行了统一分析计算。”何福军说。
援建人员对每个作业流程都制定了相应施工方案。据介绍,白虎头村的村口空地面积仅二三百平方米,而最小的30规格挖掘机,其臂展活动范围近2.5米,因此援建队员不但要避免设备间碰撞,规避施工风险,同时也要减少设备来回移动,争取在一个点位,能覆盖更多清淤面积。许多设备的位置规划都被精确到50厘米范围内。项目常务副总经理兼白虎头村清淤负责人孙文超是首批进驻人员,他说:“我们进现场后,村内大部分淤泥经过连日暴晒,都已处于半干燥状态,比较硬了。因此,为了尽快清理干燥的淤泥,避免扬尘,我们采用边铲边洒水软化的方式逐层剔除淤泥。此外,村内巷道不足2米宽,我们只能全部采用人工清理。”
向阳口村是本次斋堂镇清淤量最大的村庄。项目安全总监兼向阳口村清淤负责人王付伟介绍:“向阳口村位于两山山沟处,在本次洪水中,村道最底层是淤泥,上面全是碎石,整体加起来清淤高度达3米,施工难度特别大。”据了解,援建队员到来时携带的机械设备根本无法进场,因此只能先在河里垫起一条便道。在清淤时,又由于排水沟所在区域狭窄,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施展,因此只能采用手刨铲挖的方式。“我们这次还租借了大批三轮车和六轮车等小型运输车设备进行倒运。”王付伟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