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进行副中心C08项目结构检测                               ■记者 董一鸣/摄

        城市副中心火热的建设现场里,有一个编号名为C08的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六合村行政办公项目。这里看似普通的外表下,却集聚了诸多创新成果。前不久该项目获得了全国BIM(三维施工建设)行业权威赛事——“龙图杯”施工组一等奖。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科技工作委员会专家也将该工程“多高层钢结构商业办公楼的高效施工技术及研究应用”科技成果给出了国内领先水平的评价。

        北京建工六建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地下混凝土结构,地上钢结构,建筑高度最高60米。这个看似普通的建筑中,却蕴含了施工技术团队诸多创新思考。

         校正连接工效提升30%

        可拆卸免焊钢柱校正连接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传统的钢结构施工需要将两节钢结构立起来拼接在一起,虽是工厂加工,但误差很难避免。为了将立起来的钢结构垂直误差消除,需在构件生产中两节钢结构之间安装调直板,操作中在调直板上焊接T形板,并在T型板之间加入千斤顶通过挤压消除误差,校正完毕后,再切除该板,切除过程容易伤到钢柱母材,影响施工效率的同时,还会影响到钢柱、斜撑外观质量。

        为此,项目部现场对T型板进行优化升级,将原本需焊接的T型板改为如同插销一样可以插入调直板,再通过后期千斤顶加压解决缝隙影响。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取消了焊接工艺,让插入安装效率更高,同样柱子新施工方式可提速30%。

         可调平台无梁钢柱“通吃”

        可调节挂式焊接操作平台系统解决了无梁施工难题。钢结构施工最大工作量便是焊接,钢结构施工需搭设平台给焊工提供操作空间。传统平台分为有梁和无梁两种,有梁的将平台直接坐在梁上即可;无梁立柱焊接则需搭设脚手架,费时费工,且存在安全隐患。

        在C08项目,无立柱平台从落地生根变成了悬空,技术人员在钢结构调直板底部的钢板上打孔,使用现场常见的钢管连接在孔洞上,再在另一头连接一圈钢板形成工作平台,平台实现了悬空安装,所有受力全部通过打孔连接点传递到调直板和钢柱上。

        该项技术最大优势便是可调节,由于工程钢结构尺寸不同,平台可通过调节连接孔洞上的钢管角度来调整与钢结构的距离,整套系统即可实现任何尺寸无梁钢柱“通吃”。

        整个工程汽车坡道中间不能设置立柱,存在大量悬挑形式,在工程中被称为异形二次悬挑钢骨梁,如同一根树干向外支出多根树枝,且树枝下面没有任何支撑。为此项目部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施工技术。项目部利用现场废弃的钢筋头加工制作了一组垫块,施工开始后先在底部搭设脚手架,再在上面铺设模板将垫块置于模板之上,再将钢结构压在垫块上,从搭设一组“人”字型脚手架体变为几根支撑脚手架,同时将模板工艺提前,由于垫块为钢筋制作,中间的缝隙也可满足钢筋穿入需要,可同步施工,优化了施工顺序的同时工效也提高了至少20%。

         BIM融入施工生产全过程

        现场还引入了放样机器人进行施工测量,并结合BIM技术,将图纸中的数据直接转化为现场点位,有效提高放线精度,精确控制钢柱、钢梁构件安装位置,在测量放样过程中,对每个构件单独放样,解决了传统放样的误差累计和传递问题。

        在整个施工现场,BIM真正做到了贯穿全过程,从主体结构各阶段动态展示,到二次结构砌筑、机电管线综合排布,以及幕墙安装和精装修深化,通过BIM技术三维可视化展示,将所有施工环节在动手前就已模拟完成,工人和管理人员只需根据当天工作内容扫码或登录系统,就可以查阅到动态施工图纸,甚至原本数据量极大的BIM图纸也在这里被轻量化,使用手机便可直接对着节点干活,每一个点位形式和数据都可以从手机上查到,实现了使用BIM图纸高效指导施工生产,为整个工程高质量建设打下基础。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机电管线和设备安装阶段,智慧集成的C08还将有更多科技应用成果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