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进行顶板支模作业                                       ■记者 董一鸣/摄

        位于房山区的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内,一座呈“回”字型的建筑上个月底刚刚全面跃出地面,如今正在进行首层结构施工。

        这座建筑是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新建AB座教学科研楼。该项目是落实市委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战略的项目,是优化“两校区”功能布局的重要举措,对于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办学条件,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整个项目分为地上七层和地下一层,由于整个良乡校区其他建筑地下工程未涉及人防,所以该项目承担了校区所有人防工程配建面积重任,这也成为工程最大的特点。“常见的同体量地下人防工程一般在3000-4000平方米左右,而这个工程地下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人防工程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米。”建工集团项目执行经理王晋文介绍。

        人防工程作为建筑重要的设施,其墙体厚度、钢筋含量等数值均超越普通建筑结构形式,整个项目的钢筋用量约为8800吨,其中地下部分的钢筋用量就接近5000吨,地下一层的钢筋用量比地上七层用量总和还多。

        由于人防工程分割空间多、墙体多、人防设施多,工人绑扎钢筋量大,特别是在如此高密度的人防工程面积,让这里的施工空间极为狭小,最小的区域工人需要在3平方米的作业空间内绑扎钢筋,7月份的天气炎热,狭小空间加之钢筋散热,让作业环境温度很高。“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工人的身体情况,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后勤保障,确保在炎热的天气下能够安全施工。”王晋文说。

        让作业空间狭小的除了人防面积大外,基坑中心的一座“孤岛”更是挤占了本就不宽敞的施工场地。由于“回”字楼中间为花园,施工方案确定这里的土方不进行开挖,王晋文说:“项目的造型决定了地下部分的施工不能大开大合。”

        在王晋文的电脑上,一张“回”字型的图片标注了“孤岛”的位置,硕大的“孤岛”占据了基坑接近1/5的空间,而且位于正中间的“孤岛”占据了最好的施工区。“常规我们出土从里往外走,同时具备条件的作业面可以提前插入桩基施工,但在这里‘孤岛’占据的空间让我们必须24小时连轴转,而出土要避开‘孤岛’,施工降效约1/3,还无法提前插入其他工序,只能等土挖完才能进行桩基作业,这些困难我们都一一克服,确保了今年1月20日完成了出土任务。”王晋文说。

        由于出土时间正值学校期末考试期间,为了给考生创造良好的复习环境,项目在每天早上和中午各停止出土1小时,确保考生能够有更多休息时间,而落下的时间项目建设者通过加班加点追回。

        目前,项目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预计今年11月中旬主体结构实现全面封顶,为北京工商大学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