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主体登记审批效率平均提升60%,企业设立最快可在10分钟内完成审核。市市场监管局1月19日发布的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新设企业累计达23.79万户,同比增长28.04%,为近5年同期新高。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度

        2021年7月1日,在全市范围实行新一轮“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底,本市“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3.89万户,占同期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8.9%。本市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2.16万户,占同期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6.9%。

        同时,自2020年4月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改革实施以来,全市通过承诺制方式即时办理各类企业登记业务178.99万件,占同期全部办理量的95.38%。主体登记审批效率平均提升60%,企业设立最快可在10分钟内完成审核。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已有包括“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小餐饮店许可”等在内的12个主项13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施告知承诺制改革。

        优化监管方式    提升监管效能

        本市探索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等6项基本制度,在9大监管场景中试点推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4项场景化措施,提升监管精准性和监管效率。

        完善信用监管机制,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监管格局。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公示工作,整合政府部门、法院系统、行业协会等各类信用信息形成企业信用记录并依法公示。

        通过科技支撑为市场防疫和食品监管工作再赋新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推广“北京冷链”追溯平台,建立了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电子追溯机制。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冷链”平台已注册完成企业1.59万家。

        加大执法力度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落实食用农产品产地合格证明和追溯制度。本市18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建立实施食用农产品附可追溯凭证入场销售制度,对无法提供可溯源凭证的食用农产品禁止入场销售。加强风险分级制度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完成25.4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分级工作。

        开展“治理涉企收费 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全市共检查1646家收费主体单位,督促退款近1.2亿元,罚没金额近6000万元。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查涉及违法使用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环球影城、北京2022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行为,查扣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3万余件,涉案金额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