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7万多席座椅搭建撤场,在硬核科技加持下创造“速度奇迹”;纳米级的防微振动控制,为“全球最亮”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筑牢超稳定地基;5G+BIM的全周期应用,为“世界一流”剧院破解施工难题;集成一流智造技术,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变身”为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专业足球场;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成果,助力“最复杂立交桥”畅通八达;路边没有架空线,路中没有圆井盖,“机器狗”日常地下巡线,马路永久告别“拉拉链”,北京环球度假区及周边12平方公里的文旅区依托智造技术诠释着城市运行场景的新可能……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建工携多项智能建造新成果精彩亮相,充分展现了“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服贸会,北京建工将携多项智能建造新成果精彩亮相 ■记者 周宇杰/摄
“新工体” 现代技术复原传统外观
今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建工将展示多项“超级工程”中的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
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由北京建工于1958年施工建造,1959年建成。2020年,北京建工以联合体方式与中赫集团、华体集团共同中标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成后,将作为2023亚洲杯开闭幕式和决赛场地投入使用。为确保工程造型恢复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工程外立面在保留原有庄重典雅色调的基础上,探索使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模板加工中首次引入精密的数控机床,确保建筑模板高精度还原外观要求,外立面各种曲面、异型造型的清水混凝土施工高标准“一次成活”,这将是全国使用清水混凝土的最大单体建筑。
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2年底完成竣工验收。
“文化粮仓” “5G+BIM”巧妙融入工程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工程施工中,北京建工项目团队将“5G+BIM”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基于大数据运算模拟和优化剧院的观众视线、安全疏散、声场效果等性能,并以可视化、参数化和信息集成优势对工程的各阶段施工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做到“所见即所得”,超前实现一座“云端”剧院的“数字交付”。
目前,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北京环球度假区 打造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生态
在北京环球度假区,北京建工依托产业链优势承担了文旅区1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打造前沿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生态,通过搭载地理信息技术,形成“BIM+GIS”数字模型,落地20条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中,地下综合管廊将全点段纳入智能信息监测系统,并装备有“机器狗”等智能设备承担日常巡检巡线,既可以彻底避免马路“拉拉链”“开膛破肚”式的管线维修,也可以最大限度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
目前,12平方公里文旅区内的“五横五纵”33条市政道路和20条地下管廊已全部完成建设。
“北京光源” 实现纳米级精度防微振控制
位于怀柔科学城的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球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在项目周长近1.4公里的装置区,为了确保项目投用后完全避免极轻微震动对科学装置电子束流稳定性的影响,北京建工项目团队在地基施工中将防微振动控制纳入指标,通过多项智造技术助力,完美拼接48道拼接缝,使12万立方米环形地面整体成型。
该项目纳米级别精度控制远超现有建筑施工规范,也是建筑工程领域首次实现这一精度的防微振控制。
北京建工集团负责人表示,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冬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国家和首都重大工程建设中,北京建工推广应用了3D打印、钢筋智能加工、智能机器人、数字模拟空间、全过程施工管理智能平台等一系列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成果,为“十四五”期间打造以“标准主导、数据驱动、同创共享、自主可控”为原则的“数字北京建工”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北京建工推动“中国智造”“中国服务”走向世界打开广阔空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