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中医医院项目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记者 董一鸣/摄

  坐在办公室里,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房山区中医医院项目经理张德超便可以看到刚刚实现外檐亮相的项目。目前,新院区已进入室内装修与医疗设备安装冲刺阶段,预计2026年初全面投用,助力房山区打造“京津冀中医健康服务核心区”。

  从2023年12月进场施工,近两年的建设中,这支成员80%都在35岁以下的年轻团队参与打造了房山区首个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该项目也成功荣获北京市建筑工程最高奖项——结构长城杯金杯奖。

  在张德超看来,年轻团队的创新思维和精益建造能力更是成为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关键。

   远程控温浇筑直线加速器“新家”

  3米厚的墙、8米高的空间、1.6米至3米的板厚,这便是位于房山区中医医院的全区首个直线加速器的“新家”。

  作为通过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专业设备,其强大的穿透力需要更加厚实的墙体来形成封闭的作业空间,这也是其墙体和顶板如此厚重的原因。

  “直线加速器的新家,任何细微裂缝都不允许出现。”为了让新家固若金汤,团队不仅使用了钢纤维混凝土作为墙体原料,借助纤维之间的拉拽力保证墙体强度。在混凝土浇筑中,团队24小时不间断值守,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混凝土振捣,以保证浇筑的均匀性。

  团队还使用了一种新型科技检测设备,将感应装置埋在混凝土墙体中,将混凝土温度变化数据通过远程手持设备传输到系统平台,在现场值守的同时,质量控制的检测工作可以同步在办公室完成,实现了对结构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控制。

   三维扫描打造曲面门头

  位于项目主体结构前端的门头是整个医院的门面,被设计成曲线造型。

  由于项目整体为钢结构,如何让笔直坚硬的钢材呈现出丝滑柔顺的质感,项目团队联合高校开展科技攻关,对曲面造型的门头进行现场三维扫描,确定每一个弯曲点的位置,并结合钢结构实际情况进行精确切分加工,再通过系统进行模拟预拼装,实现让坚硬的钢结构展现出顺滑的柔美弧线。

  门头只是项目钢结构的代表,整个项目地上部分全部为钢结构,1.7万吨的钢结构重量需要细化到1.6万根杆件,而最大的杆件达10吨,最小的杆件仅有数百公斤。

  在技术部门的钢结构电子图纸上,五颜六色的标识代表了不同尺寸和不同位置的钢结构,张德超说:“我们的划分依据要基于生产能力,同时结合场地中起重设备的分布以及场地情况进行合理划分,同时确保运输和安装的衔接,尽量做到材料到场即可安装。”比如对于建筑竖向钢结构,团队根据塔吊布设,将原本单节加工变为双节加工,这样一次可以吊装两层的钢结构,双节加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超百个样板雕刻中医精粹

  2025年春节后,张德超和团队的重点工作便从结构施工转向了装饰装修,到今年9月底,项目绝大部分装修方案得到确认,在这超过半年的反复研讨中,超百个样板的打造与方案研讨,为这座集萃中医文化与诊疗功能的民生设施注入了精益建造的内涵。

  该项目中名为国医馆的设施建筑面积超4000平方米,内部是与中医药相关的装饰设施。“我们对中医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达到业主满意的要求,先后走访了全国四五家中医医院,对其中的中医文化的装饰内容开展对比研究,并结合项目实际拟定了多套精装方案。”张德超说。考虑到后期防腐防虫,木质结构被替换为木纹医疗板,但室内的踢脚线部分则采用了实木工艺,项目团队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

  而在项目的中药制剂楼的装修工作中,针对后期蒸煮、试验、教学等不同功能需求,团队的样板方案也十分丰富,建成后这里也将成为北京中医药产学研用结合的综合实训基地之一。

  百余个样板中不仅有100%实体还原的1:1样品,还有针对大堂等不具备现场样板制作条件的区域,按比例制作的同类材料的微缩模型。依据样板内容,团队引入BIM+MR(混合现实)技术,借助三维模型模拟施工过程,对机电管线与样板开展同步研究分析,提前发现并解决管线碰撞问题127处。